-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年彩陶“窑火”不熄

9月3日,阎建林在家中制作彩陶泥坯。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新华社记者何问、王朋
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彩陶史上最为华彩的篇章之一。如今,制陶匠人潜心钻研,“解码”并传承远祖技艺,让史前文明印记融入当代生活。
今年64岁的阎建林一家四代都是陶匠,生活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河口村窑头社。一口简易老窑、滚滚的洮河水、细腻的第三纪红土,赋予了当地独特的制陶环境。
从记事起,阎建林就看着爷爷和爸爸做陶花盆。祖传的制陶手艺,成为阎家主要收入来源。窑头社也因制陶在当地闻名。
20世纪90年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临洮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看中了阎建林制陶的手艺,问他愿不愿意尝试为文化馆做几件彩陶工艺品。阎建林说,这是他首次接触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类型,1924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以彩陶著称,器型精美、纹饰丰富绚丽,被认为是中国彩陶鼎盛阶段的代表。
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家功介绍,马家窑文化传播范围广阔,向西传播至新疆,向南远至四川、云南等地,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其纹饰、器形与中亚文化、印度哈拉帕文化等有相似性,在早期中国的对外交流中也起到重大作用。
阎建林多次走进博物馆和马家窑遗址现场,并购买书籍、资料,反复研究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器形、图案、材料,没有绘画基础的他还专门学习了彩绘。“制作花盆比较粗糙,耐用就行,但制作彩陶却是精细活儿。”他说。
制作马家窑彩陶大致可以分为选土、和泥、拉坯、抛光、晒干、上色、烧制等主要步骤。土质为当地洮河边盛产的第三纪红土,胎质细腻。绘图需要用矿物颜料先定点、再连线,才能实现对称。
“但无论我们怎样去还原和研究,都只能尽量贴近,无法百分百还原古人的技艺。”阎建林的儿子闫小虎说,即使能复原技艺,古人笔尖体现出来的自由创造的心境也无法企及。
阎建林说,古人绘画用笔应该用的是兽毛,材质偏硬。如今,即便采用材质更为柔顺的毛笔,也绘制不出古人技艺的细腻感。
三十多年钻研技艺,阎家制作的彩陶工艺品一直很受市场欢迎。阎建林与其兄弟两家人,均从事彩陶制作。“即使这样,还是忙不过来。”阎建林说,家里每年平均用土2至3立方米,年仿制彩陶工艺品3000多件。
在阎建林家二层小院中,一楼至少有五间房不是用来堆放彩陶,就是作为彩陶制作的工坊。连沙发、茶几、窗台上,彩陶罐都放得整整齐齐、满满当当。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大众对文化产品的热爱,让精致的彩陶工艺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即便如此忙碌,阎家仍然坚持原始工艺和精品理念。拉坯转盘仍然是用脚踩的,陶窑用的也是烧柴火的砖土窑。
“这样做出来的彩陶工艺品颜色和质感才能与古代的更接近。窑一开烧,十多个小时离不开人。”闫小虎说,比起父亲,他追求精益求精的程度更甚,平均制作一件彩陶工艺品花费的时间比父亲多一倍,吸引了不少千里之外的收藏家。
如今对于阎家来说,彩陶工艺品制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一天不制陶,身体就不习惯。”阎建林说。
除了在学校进行非遗文化授课外,更多的时候,阎建林会和妻子李玉桃在院中对坐,要么一起执笔描图,要么一起和泥拉坯,在满身的灰土与颜料中分享独属匠人的浪漫。闫小虎则经常在外为公园的彩陶雕塑绘制图案,还创新出镂空彩陶、彩陶茶具等新产品。
“不管如何创新,都离不开马家窑文化的文明印记。”闫小虎说,这也是全家所坚持的传承理念。
窑火不熄,文明绵延。
闫小虎说,他不仅希望世代传承彩陶技艺,更希望将古人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创新创造的精神发扬光大。
新华社兰州9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