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面子”靓 “里子”美
茂名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聚起农村“精气神”


有喜事来种树。

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记忆馆。

高州市高凉墟。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 杨珮珮
图/黄信涛 岑稳 丘立贺
2023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时强调“钱赚得再多,不讲精神文明不行,我们的乡风民俗要文明。”一年来,茂名市牢记总书记关于“乡风民俗要文明”的谆谆嘱托,以乡风文明提升为切入点,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农房风貌品质提升、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聚起农村“精气神”。
依山傍水的宜居村庄、错落有致的乡间庭院、热情融洽的邻里关系……此刻,茂名有越来越多的村庄从“面子”美到了“里子”。行走在青山绿水间,更迷人的田园风光、更靓丽的家园环境、更浓郁的文明风尚,正让乡亲们的生活更有滋有味,一天更比一天好。
村子美 村庄“洁”力绽出新颜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以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提升村容村貌为抓手,茂名市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在这过程中,茂名市综合施策,办好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三线”整治等实事难事,并因地制宜推进房前屋后“四小园”建设,陆续在各个乡村按下“美颜键”。
位于高州市根子镇的元坝村,搭上“村庄清洁行动”的快车后,乡村环境绽新颜。该村的荔枝种植历史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荔枝林中心地带,也是首批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茂名市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100里”项目的精华所在地。该村以治理村庄垃圾、厕所、污水、“三线”、乱搭乱建为工作重点,打造极具岭南乡村风貌的甜美荔乡,努力建设“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长长久久”美丽乡村。一步一景的元坝村,成了当地百姓、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点”。今年上半年,该村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
巷道干净整洁、旧墙体化身文化墙绘、闲置地变为小公园、小花园的花卉争奇斗艳、小菜园的蔬菜绿油油……如珍珠般遍布的“四小园”,是电白区黄岭镇各村的生动画面。当地以“四小园”作为提升村庄风貌的重要抓手,鼓励村民盘活宅前院后闲置土地、街头巷尾裸露地块,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随着干群同心齐上阵,村庄清洁行动见成效。漫步在化州市南盛街道谢村,处处可见秀丽景色。“在党工委教育的熏陶下,大家的思想觉悟真的提高了不少。在工作队的带领下,干群团结一心,我们谢村有了全新的面貌,大家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变了,家家户户厨房、厕所干净整洁,庭院绿化美观、环境优美。”老党员陈建明满脸自豪说道,他作为村里的党员和劳动模范,积极响应街道党工委号召,主动带头清理垃圾、清扫马路,共建美丽家园。
青山映绿水,人在画中游,茂名的乡村别样美。目前,全市“美丽宜居村”达标率73.91%,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基本普及,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洁覆盖率100%,建成乡村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13万多个。一幅幅欣欣向荣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广袤大地徐徐展现……
房子新 农房“靓”出幸福底色
“住上好房子、走上好路子、过上好日子”,是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茂名时,看着车外的风景讲道,“一路过来,看到咱们茂名这一带盖的房子都很好,说明这里的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家庭还是殷实的。”
过去,农房风貌管控工作较难推进,村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建设成果、管护效果不佳。对此,茂名市立足“百千万工程”开展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探索形成“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带图审批、现场办公、管好工匠、管住材料”的农房管控“二十四字”工作方针。
高州市泗水镇滩底村是茂名农房风貌管控提升行动的一个典型,围绕两点(滩底古荔园一区、二区)、一线(道路提质升级、建筑风貌管控)、一中心(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提升农房风貌,将老旧农房改造成靓丽的庭院,活化成文创沙龙、轻食餐饮馆、养生民宿等生态旅游新场景、新业态,带动庭院经济,展示乡村新风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只见墙面洁净,巷道平整。在自家小院、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村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
信宜市贵子镇中和村是一个边远乡村,积极开展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结合当地文化,该村塑造农房特色风貌,打造古色古香人居,为游客带来“诗与远方的美”。曲径通幽的小道,草碧岸绿的池塘,立面粉刷改造过后增加脚线、腰线、窗棂、屋檐的民居,还有经过修葺的古色古香的书院和古屋……走进贵子中和社湾村,仿佛通过南粤古驿道穿越时空进入传统村落。这个独具南粤特色的村落,不仅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也吸引了旅客在此留宿。
农房风貌品质提升行动,让一批批村镇因此而蝶变。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茂名引导村民使用农房设计通用图集,以点带面不断刷新农房“颜值”,让乡村风貌更具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2023年8月以来,茂名市以“四沿”地带为重点完成农房风貌提升1.5万户。
乡风好 新风“塑”造好心城乡
良好的乡风文明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生力。一个村要想有好气质,乡风文明不可或缺。一年来,茂名以“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塑造乡村文明新气质,引导广大群众认同和践行优良习俗,如“轻宴席重文化办年例”、“红包撕角返还”、“有喜事来种树”等,让农村从内而外焕发出新时代的文明新气象。
乡风文明在乡村生根,轻宴席重文化办年例就是例证。作为茂名流传久远的民俗,今年的年例却悄然改变:有的结合年例节庆,把绿美生态建设融入传统风俗、融入百姓生活;有的推动“睇年例”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推动年例由“比饭桌”向“比文化”转变;有的从发动乡贤捐资办年例转变为捐资助教助学,推动形成以学为荣、崇文厚德的浓厚氛围。
茂名还有不少优良习俗在网络上出圈。高州农村办喜事“不收礼金只撕红包一角”就曾登上热搜。面对全国网友的好奇,当地人却说,这种特别的随礼形式在当地并不少见。前段时间,茂名一对新人用公交车作婚车的故事,也在网络上走红。这是茂名倡导婚事新办的生动缩影,“520·我爱荔”集体婚礼、集体颁证仪式等,正成为婚俗改革茂名特色活动。
如何破除农村喜事讲排场、比阔气等陈规陋习?茂名积极策划“有喜事来种树”、“我为家乡种棵树”等活动,以树寄情,引领文明新风建设。此外,对于陈规陋习,茂名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实施《茂名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1907个村(社区)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婚事新办、孝老爱亲等方面增加更详细的条款,更加贴近群众生活。
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茂名充分发挥出村民的自治作用。在茂名各乡村,老百姓的大事小事经常会放到“法治民主议事厅”里商议。小小的“法治民主议事厅”,“商”出了新风新貌,也“议”出了富民强村。
文化兴 文韵“铸”起精神堡垒
在茂名乡村,一个个公共文化空间像一座座精神堡垒,守护着乡村的文化根脉,推动乡村在文化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茂名以宏大的“手笔”有效整合资源,注重思想引领,建立起健全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营造出既独具特色又富有品位且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空间。在浓郁的文化氛围浸润下,村民们的思想也如春风化雨般悄然转变,文明之花开遍茂名乡村。
当前正值暑期,我市各图书馆、“好心书吧”“农家书屋”又迎来了许多前来阅读、学习的学生,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自己“充电”,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位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新华悦读空间,朴实典雅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淡淡的木香伴着书香,给人以静谧、闲适之感。这里占地只有100多平方米,却藏书9000多册,其藏书类目涵盖法律、名著、儿童文学等多个门类,可满足村民多样化阅读需求,并配备免费阅读资源电子阅读屏,内含2.6万册电子图书,可以在共享屏上免费阅读、听书,还可以扫码免费下载到手机阅读,为乡村儿童阅读创造极大的便利,大大地丰富了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切实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模式,启动了“好心书吧”建设项目,与广东省“粤书吧”形成双品牌运行。目前,已新打造粤文坊2家、农耕文化博览馆4个、村史馆14个、文化祠堂29个、农家书屋1920家,建成化橘红博物馆、电白沉香博物馆、中国牙雕艺术馆、17个非遗工坊等一批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空间,成为文化空间和网红打卡点。
化州市结合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位于化州市笪桥镇柑村的广东南路革命化州教育基地,便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南路革命纪念馆、化州党校柑村分校、革命遗址橘山小学、戏楼等一体打造,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追忆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洗礼。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活动室分别摆有乐器、象棋、图书等,每个年龄段的村民都能从中找到感兴趣的文体活动。夕阳西下,这里就成为村民的乐园,唱歌、跳舞、散步……村民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我市致力夯实农村文化阵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县“三馆”为龙头、镇级文化站为枢纽、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为基础,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有111个达二级以上标准的乡镇(街道)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04个,并依托这些资源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有效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设施共管、活动共办”。
“舞蹈轻骑兵走基层”用灵动的舞姿传递着艺术的魅力;“全民阅读”活动,在乡村掀起了阵阵书香热潮……我市依托各类新型文化空间,积极开展“村K”、“墟BA”、“村BA”、广场舞、龙舟锦标赛等文体活动,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场文化盛宴。2023年依托各类乡村文化空间举办文体活动6094场(次),参与群众达183万人次,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市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管理,实现了管理的专业化以及设施、设备、人才、市场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其中,高州仙人洞景区的“好心书吧”便是成功范例之一,由景区负责运营管理,属地图书馆也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定期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督导、考核评估,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互惠双赢。
产业旺 文旅“育”出富足生活
当下,文旅融合发展犹如一把钥匙,为不少地区解锁了乡村振兴的大门,无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茂名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和人文历史,精心打造了一批文旅融合特色村镇,为乡村产业兴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信宜市钱排镇“李花谷”“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以山水为主题,以文旅为主调,围绕“河、桥、岸、村”建设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实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融合发展,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化州市鉴江街道东方红村打造文旅项目“东方红花海”,将“颜值”变产值,吸睛又“吸金”。盛放的向日葵、油菜花、格桑花等构成色彩艳丽的田园画卷,满地的新鲜草莓、圣女果吸引众多亲子家庭、年轻游客进园采摘;还有休闲养生垂钓场、花卉培育体验园等。
位于高州市曹江镇帅堂村的高凉墟成为了网红打卡点,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当地充分挖掘村镇特色,按照“产业筑基、文化铸魂、风貌塑形、功能强村”四大要素谋划农文旅融合,打造了集食、游、购、娱、训等于一体的高凉墟。高凉墟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直接带动曹江镇23个村集体、8万多农户增收,同时辐射范围覆盖库区7镇及周边南塘等15个镇街。
我市创新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遵循“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套全流程体系,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打造出了一批乡村旅游景区,擦亮“山海并茂·好心闻名”文旅融合品牌。2023年以来,高州“大唐荔乡”文化旅游景区、信宜莲花湖庄园景区成功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州岭南凤凰园景区、信宜山水双合景区、三华李度假区、茂名市玉湖风景区、古丁梯田旅游景区等7个优秀乡村旅游景区被评为3A级旅游景区。目前我市已有A级旅游景区32家,其中4A级11家,3A级21家。
我市着力推动乡村自驾游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根子镇柏桥村考察调研点为主线开发的“柏桥讲堂”精品线路,吸引无数游客参观“打卡”;茂名市云茂遇见李主题停车区入选2023年广东省交旅融合发展”十佳案例名单;高州“甜美果海”游精品线路、“春赏花夏品果”非遗民俗信宜之旅成功入选2023年、2024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在荔枝产业的带动下,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民宿产业也“火”了起来。老张家民宿小院是柏桥村的首家民宿,门前便是一片荔枝园,风景甚佳,已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据了解,茂名着力培育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强的民宿品牌,打造了高州根子柏桥村、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打造了电白疍家墟、高州仙人洞、信宜李花谷、马安竹海等特色民宿群,以乡村酒店(民宿)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实现新突破。目前全市有各类旅游民宿230家。
2024年,茂名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助力消费复苏。3月,“巾帼游茂名助力百千万”活动盛大开启,同主题摄影比赛同步举行,吸引全市约31.4万人次参与,直接消费达4千万元,拉动社会消费约3亿元。5月9日至10日,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年度工作交流推广活动在茂名浪漫海岸国际旅游度假区举行。6月6日,“茂名给‘荔’甜蜜之旅”自驾车旅居车活动开启,来自全国各地的车友齐聚茂名,品荔枝、感文化……茂名以荔为媒、以文赋能、以旅兴商,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绽放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