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荔红鸟欢 画笔繁忙
——赏析周瑞的大写意国画《荔红鸟欢》

图一

图二
■ 潘一鸣
看了书画家周瑞的两幅艺术作品:一幅来源于贡园荔枝熟果的真实艺术摄影;一幅是根据贡园荔枝创作的《荔红鸟欢》大写意国画。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尓尼雪夫斯基在其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中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理论。他强调艺术创作的基础是生活,但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经过艺术家的筛选,再创造后的产物,具有高于生活的价值。须知艺术家践行这一经典理论,至臻这一艺术境界,难之又难。艺术家要做到这点,必须有天生的艺术禀赋、扎实的艺术功底、走进生活、融于生活,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锲而不舍的辛勤耕作,才能创作出极高的艺术作品来。周瑞先生做到了。
让我们来品读、分析、比对这两幅作品的艺术性。
图一,原生态荔枝摄影画面呈静态:老龄荔枝树干上生长着的真菌、日光性皮炎和银屑病导致的白斑状态,虽难看而且龌龊,但它沧桑质朴、坚韧不拔,终年的营养积淀,为自己后代也为人类长出累累硕果,还在天真地期盼着杨贵妃和苏轼来分享它的伟大贡献。乍看树干弯曲快着地,绿叶丰茂,红如鲜血、沉甸甸的荔枝受地心引力无奈地低垂着,整个画面一派寂寥,静悄悄地守护在无言中。
图二,《荔红鸟欢》的画面是动态:作者夸张地、创造性地用传统的绘画技法,通过疾风(成语“疾风知劲草”的七级疾风)的强劲吹动,驱使低垂的荔果随风摇曳舞动,枝丫弯曲散乱穿插、前后拨弄。从力学的角度看,左右两大树干的自然分布,树干、枝叶、果实的质量加上疾风的催动,苍老无恙的荔树主干展示它坚强的支撑能力,岿然不倒,使人倍感固若金汤。更精彩的是那群天真无邪的小鸟,为捕食荔枝果的害虫,争先恐后,叽喳鸣叫,扑打着翅膀,希望荔林能分它们一杯羹。风声、枝丫摆动声、叶子摩擦声、鸟儿叽叽喳喳声,画面中的形声态势彰显出具有生命的艺术张力。作者把画面中以荔红鸟欢为意境的丰收喧闹景象写活了、写生了,筋、骨、血、气、肉俱全。
从图一和图二的画面中不难看出:作者用高超的绘画技巧,把原生态的荔枝树,运用绘画的各种技法,比喻用大写意的中国画形式,心无挂碍、胸有成竹、心手合一、“无意于佳乃佳”地运用笔墨线条把荔枝树活灵活现、形象生动地挥洒于纸上,使之达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用笔墨语言宣示画中的线条美而有质感,潇洒而大胆地泼墨,老到又合理的章法布局,画面呈现疏而不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技法巧妙运用。枝条、荔果、树干三者相互穿插繁而不乱,恰到好处、有条不紊的线条安排,施墨轻重的变化,有节奏的疾风拂技,老树与嫩枝,飞翔的群鸟,墨色的轻重,静止的树干与风力压枝的反弹力的强烈比对。尤其那两个遭受千年岁月摧残的沧桑老树破洞,与淡墨勾勒成的嫩叶形成了鲜明的时空差。画中看到不少疾速的笔法写出飞白的线条,给人以铁骨银筋的张力、舒缓的用笔浸洇出厚重朦胧的枝干形态,让人看到屋漏痕的墨迹。以动对静、虚对实、美对丑、强对弱、硬对软、粗对细、用墨浓淡干湿、抽象老到而天真烂漫的线条、泼墨大胆、用笔沉着自如的对应关系,皆跃现纸上,夺人眼球。
苍老的荔枝果树干、枝繁叶茂的丫枝、令人口水横流熟透了的岭南佳果、没人能看出来的疾风,那六只分散又聚群试图飞来觅食天真可爱的小鸟,画家成熟的伊体落款和篆刻钤印,遐想万千的思维空间,激情如火的视觉冲击力,抒发红荔欢鸟的诗情画意,构成了这幅瑰丽的精彩画卷。
《荔红鸟欢》体现了作者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成功,对贡园红荔的热爱,对改革开放政策给家乡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歌颂。给读者带来清新明快的审美情趣和无穷惬意的艺术享受。
周瑞生长在岭南荔枝之乡,对荔枝这一物种酷爱有加,经常深入荔园写生,观察、临摹,到荔枝产地作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荔枝的生长、形态、品性了如指掌。是一个荔枝迷、画荔痴。他创作出许多关于以荔枝为题材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幅幅精彩、字字珠玑、频频获奖。因此,求画者众,洛阳纸贵,人称“画荔大王”。
著名儒商、诗人、书法家、文化学者冯柏乔博士对周瑞的荔枝画给予高度赞扬,赋《怀乡一绝》诗云:“立夏山前澹澹风,贡园一夜荔枝红。妃子骑尘今已渺,空余日啖忆苏公。”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理事、暨南大学兼职教授胡江对周瑞的《荔红鸟欢》这幅中国大写意画作评价:“因为周瑞的纸上的荔枝红而润泽,加上几块浓墨叶片的衬托逐显其丹青妙理。这既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笔墨姿韵,令人感觉到扑鼻而来的荔香沁人心脾,热烈如火。所以,他笔下的荔枝作品近年频频获奖且常常见刊于各主流媒体。我想,这媒体是表彰他笔墨技巧和功夫也是赞誉他浓浓的乡情与热情似火的创作激情。”
文化名人和艺术家对周瑞绘画成就的赞誉和评价是中肯的。
周瑞先生创作的大写意国画《荔红鸟欢》是一幅上品,精美绝妙。
荔林似海,红荔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