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茂南86家农村“微工厂”抱团共赢
助推“百千万工程”
茂名晚报记者陈琴 通讯员 邹玉芳
走进茂南区鳌头镇合岗村吴华炎的扫把加工坊,工坊里的工人有的给扫把头打孔,有的将松散的鬃毛注入孔内,动作干脆利落,短短几分钟,一把扫帚就生产出来了。近日,茂名晚报记者了解到,茂南区通过“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深入发展庭院“微工厂”,实现“抱团共赢”,助推“百千万工程”。
庭院“微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合岗村的扫把加工坊,记者看到在此工作的多为村中的妇女。“工坊就在家隔壁,工作时间自由,我们按件计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一名工作人员如是说。村里办起了“微工厂”,村民在农闲时候可以到厂里工作,增加收入。
据了解,这样的庭院“微工厂”在鳌头镇有4家。近年来,茂南区农业农村局立足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微加工厂,引导合岗村委根据客户需求制作不同规格的扫帚、拖把、地刷等,年产量达100多万把。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通过订单方式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就业,助推鳌头镇扫帚加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让农村土地“增值”
为推进产业发展,一家粮油加工企业与一家食品加工厂分别与南埜村、天安村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租用村中闲置土地,用于办厂加工花生油,制作猫屎糖、花生糖等食品。目前,粮油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的生产线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企业到村里办厂后,为村民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一些大学生也返乡应聘到厂里工作。”村民易叔对记者说。他还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种了3亩多花生,采收后全部被企业收购,实现了种地、工作、顾家同时兼顾。此外,村集体有了租金收入,村里基础设施也进行了相应完善,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据统计,2023年茂南区种植花生5.8万亩,产量1.3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约9.62亿元,带动区内2.2万人从事花生产业。在茂南,花生产业逐渐形成一条生产链,企业与农户间建立了可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86家“微工厂”,助推“百千万工程”
目前,茂南区依托“党建+”模式,积极引导村集体盘活闲置老旧房屋,为“微工厂”提供办公用地。现有“微工厂”86家,涵盖食品加工、手工制作、机械制造等行业,带动数万人在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和人才被吸引回乡干事创业。
茂南区相关领导表示,茂南将不断探索“微工厂”发展新模式,进一步将规模小、布局散的“微工厂”整合起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最大程度实现村民就业和增收。同时,不断扩展“微工厂”覆盖范围,在资金、选址等方面予以更大支持,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村民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助推“百千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