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荔仁停转
芬芳五月。初夏风起、荔海叠浪,它将果儿吹红,也带来了浓郁的荔香。此时的高州,漫山遍野都是喜气洋洋的“红灯笼”,置于其中,仿若正在过没有雪的春节。
向来被誉为“中国荔乡”的高州,荔枝种植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有白糖罂、妃子笑、桂味等30多个品种,是全国最大的荔枝产业基地,全球每十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高州。而传说中,那博得杨贵妃倾城一笑的荔枝,便是在一骑飞尘中从高州送往了长安。
对于实现了荔枝自由的高州人来说,荔枝的意义远不止一道美食那么简单。果肉清甜,可作佳肴。荔叶性凉,适当药材。荔木抗腐,宜造家居。就连那小小的荔枝核,都曾是万千高州孩童的心尖宝。
犹记得许多年前,每当嫣红的荔枝季降临,乡镇和农村里的孩子就会一往无前地扑进荔枝的大海,俨然一副冒险者的模样,只为寻找那最稀有的宝藏。
他们寻中那些看起来天赋异禀的荔枝,飞快地剥掉果壳,再风卷残云地消灭果肉,徒留那颗孤独的果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重复循环以上过程,直至饱腹,再不厌其烦地去挑选那些被“吃干抹净”的荔枝核。
从中优选充实饱满、富有光泽的大荔核,取竹制牙签折半,将之插在果核蒂部,便制作成了简易的小陀螺。将自己最为满意的荔枝核陀螺视若珍宝般呵护,待返校后与同学们攀比,比谁的更圆,比谁的更大。若谁幸运地拥有一颗“小鸡蛋”,那他将是当天所有孩子的王。
拇指中指捏住牙签,用力拧转,荔核们像跳跃的暗红色精灵在课桌上舞动起来,它们旋转着碰撞,迸出来的,是清爽的荔香,亦有童趣的火花。它们转啊转,加速了课间时间,加速了孩童时代,加速了高州的十几年。
十几年间,平地有高楼起,科技日益繁新,而那些插着牙签的荔枝核早已停转,躺在记忆的课桌上沉睡了。这是一个黄金时代,有趣的事物很多,不再有孩子费尽心思只为挑一个又圆又大的荔枝核了。
念及于此,笔者心思一动,便去市场买了几串鲜荔枝。熟练地拣起几颗剥壳,却发现越剥越不对劲——里头的荔枝核全都是“发育不良”的样子,像干瘪的气球。不甘心地挑了其中一颗,插上牙签,在桌子上拧转起来。只见荔核陀螺艰难转动,像舞池中的醉汉,没两圈,便摇摇晃晃地倒下了。它借着惯性在桌子上来回滚动,我看着它发呆,一时不解。
这时,晶莹剔透又汁丰味醇的果肉入口,清甜在唇齿间爆发,沁人心脾、久久留香。心念电转,原来是这样啊,我懂了。
一直以来,高州依托得天独厚的荔枝资源,坚持推进荔枝品质改良工作,致力推动荔枝产量质量双提升,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近年来,高州建成了占地535.8亩的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保存着包括国内7大荔枝主产区及国外11个国家的荔枝种质资源700多份、3500多株。创新建立了荔枝产业链党委,通过选育、引进、改造等措施,实施“优果”战略,引进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厚彬等研究团队,新引入或改良荔枝品种7个,逐步引导果农把品质差、效益低的品种进行优化,产业链上158名省级“土专家”“田秀才”手把手指导荔农换冠改造,累计改造果园面积14万亩,优质品种率由30%提高到60%,核心产区根子镇由68%提高到89%,实现每公斤荔枝增收4元左右。
通过不断优化荔枝品种结构,高州荔枝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荔枝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了产量和质量双提升、名气和效益双提高。
对于平民百姓来讲,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荔枝果肉越来越饱满清甜,而果核却越来越干瘪细小了。对于荔农来说,随着荔枝品改工作的推进,以及果园现代化设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荔枝是越卖越好,变成了真正的“致富果”。
是啊,既然如此,那荔枝核还有什么理由再转呢?山不转水转,肉多核小的荔农梦在飘转,于是荔仁便不再转。(鑫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