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凤凰树下的岁月
■梁少波
每当途经东湖广场,总会见到几棵硕大的凤凰树。透过像小梳子一样密密麻麻的树叶,我的思绪便泛起波澜,那些年,那所偏远的学校,那棵凤凰树下的青春岁月,就情不自禁涌上心头。
刚走出大学校门,就站在了一所中学的讲台。与我一同走进这所中学的,还有小刘、小谢、小吴。4人来自不同的院校,却分配在同一所中学,住在校内同一间砖瓦房,同事调侃“铁四角”。
凤凰树就长在砖瓦房门前约7米处,足有1.5米粗,树阴匝地。听退休多年的老同事讲,这棵树的树龄比学校的校龄还要长。
清晨,当校园的钟声响起,我便立身凤凰树下,活动活动筋骨,深吸几口负离子,对着凤凰树回味昨天,盘划当天。午后,“铁四角”各自捧着碗筷,坐在凤凰树下的石板凳上,吹着微弱的风,享受着树下的荫凉,聊着当天三尺讲台上遇到的新鲜事。阳光透过凤凰树叶的缝隙,投下婆娑的树影,留下的喜怒哀乐,只有凤凰树记得。入夜,抛开批改作业的疲倦,吸着凤凰树散发的特有气味,感受着校园的寂静,心中便又生出许多莫名的惆怅。
放学后的闲暇时间,4个人搬出椅子坐在凤凰树下玩起“拖拉机”,吸引着不少同是住校的教师围着观战,并指指点点充当狗头军师。小刘每天都要弹三两回吉他,情感高涨时,自然而然闭上眼睛摇头晃脑边弹边唱,很是投入,沙哑且粗犷的歌声被大家调侃“唱得很好,不唱更好”。歌声却给凤凰树增添了青春活力和温情。我曾一时心血来潮学弹吉他,小刘也一本正经地教,一周后,和弦还没弄明白,手指头却红肿得难受,恒心和毅力自是不够。小吴总是弄些瓜子、花生、啤酒,四人围坐在树荫下,兴致高时畅谈人生。我喜欢看书读报,偶尔写点“豆腐块”向报社投稿,稿费却总是买水果“犒劳”3人,因而我的文章见报,他们比我还兴奋。小刘还有一手好厨艺,每个周末都献上一手,弄些花样给大家添加营养,因而,我们又很期待周末……
奋斗的岁月最充实也最难忘,我们用心经营着日子,白天传道授业,晚上聚在砖瓦房畅聊收获,在星光下交流心得。所教的学生多次获得竞赛奖,小谢和小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我的教学论文也频见报并获奖。凤凰树下的“铁四角”获无数赞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世事变幻,但凤凰树不衰,人事的变动始终没有将“铁四角”拆散。
兴许是年少的心经不起外面世界的诱惑,三年后,“铁四角”散了。我来到了县城的教育部门,小刘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去了深圳,小谢为了爱情调到邻县的一所中学,只有小吴还在原地默默耕耘。光阴荏苒,眨眼快30年。
“战友”的情谊最是难分难舍。记得分别的那个晚上,小刘为大家做了最后的晚餐,大家醉意朦胧,唠叨着三年来与凤凰树的感情。剪不断的离愁,弥漫在砖瓦房的每个角落。
小吴多次叮嘱3人要记得来信,为此,书信维系着散开了的“铁四角”又过了许多年。
终于有一天,小吴来了电话,说创建教育强镇的原因,砖瓦房要拆除建教师宿舍楼,凤凰树也要砍掉,腾出空地建绿化带。捏着电话的我,手不停颤抖,一种无以名状的感情袭上心头。电话的那头,小吴肯定也心绪难平。凤凰树没有了,砖瓦房也没有了,树下的“战友”情谊却永在心中,就像火焰一般的凤凰花,年年绽放,那是激情燃烧的青春!
不久,我又收到小吴的来信,撕开信封,里面仅有一张照片,一张以砖瓦房和凤凰树为背景的照片。这是小吴为了留住那份记忆,赶在砖瓦房即将拆除,凤凰树即将砍伐时拍的。端详着熟悉的画面,我心潮澎湃,思绪飘摇。
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故地重游,回到那所中学。明知凤凰树与砖瓦房已不存在,却固执地绕着楼房寻找旧迹,然而,曾经的欢声笑语早已被时光掩盖,了无踪迹,我无比失落。转而又想,这不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吗?这样想着,心里多了些慰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兴盛,微信把我们聚拢,我们建了个小群,起名叫“铁四角”。交流得知,经受了经济大潮洗礼的小刘,创办了一间颇具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小谢和小吴都做到了学校的中层。折腾了大半辈子,大家操持的竟然还是教育,教书育人的那份初心始终不变。
事隔经年,潮起潮落。每忆起陈年旧事,我都会取出那张照片,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我想,那些时光,那段经历,以及凤凰树下的喜怒哀乐,他们肯定也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