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慈母


刘世安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整整一年多了。又是清明时节,缅怀慈母,历历在目,泪湿巾。
  2023年1月11日清晨,接到母亲离世噩耗,感觉天旋地转、痛不欲生,悲伤的情景历历在目,时光却已过去一年有余。期间有母亲的“七”、百日”,还有一年一度的清明,祭奠一次接一次,沉重却减轻不了丝毫。书上说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走、兄弟姐妹是亲戚;兄弟姐妹的情义都降了级,亲戚间的距离又怎能不拉远?有些表兄弟在长辈离开后不再往来,正是因为凝聚亲情的灯塔灭了。
  母亲在世时,自食其力、自力自强,时刻替他人着想,一辈子不愿意成为他人的负担;对祖先的敬重、对长辈的孝顺实属罕见,祖先就是天,必须满怀虔诚;长辈就是长辈,时刻不能含糊,必须无条件地服务、服从。母亲对子女从不讲大道理,身教重于言传,常常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懂得应该如何做人。母亲一生别说做坏事,想都没想过,那发自内心的善良、赤诚踏踏实实地伴随她走过了九十三年的岁月。她一生节俭,每一分钱都想花在子孙身上,数十年唯一亏待过的是她自己。
  父亲在田地劳作一生,大哥则在街巷奔走,他们做的事同样单一,但大哥的生活远没有父亲“自由”,连同祭奠先人都不能同日而语。父亲一辈子按部就班、轻松自如,大哥做事则得早早谋划。在这特殊的日子,传统要继承,工作不能耽误,大哥天还没亮就起床,在武汉打理完手头的事,乘高铁返回老家主持祭奠仪式。
  宁静了多个月的老家镇上房屋热闹起来,母亲特别疼爱的舅侄儿、外侄儿、姨侄儿特别是视若珍宝的侄儿等等亲人,放下手头怎么都忙不完的事,不约而同前来,济济一堂,缅怀母亲,交流情义,拉近因奔忙而疏远的距离。祭奠之后各奔东西,母亲灵屋所在的房子重回宁静。乍一看去,似乎什么都没发生。有人问母亲已经走了,有必要反复把众人动不动折腾一整天吗?让我身心一震,列祖列宗就是这么过来的,不把祖先放在眼中,与“数典忘祖”又有什么区别?之前物质匮乏、温饱难续,人们都把习俗看得比生命还重;而今衣食无忧,一旦丢掉习俗,还能留下什么?守孝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日子,必须通过坚守来延续文明。
  母亲一生别说安逸、享乐,连自我都常常淡化到了几乎没有的地步,可她的“自我”让而今无数天天强调自我的人羞愧满怀。母亲一字不识,平凡得如同没到这个世界来过一样,形象却深深刻进了每个她见过的人心间——“伟大”原来是在无形中铸就的。今生能当她的儿子太幸运了,但愿来生继续当她的儿子,余生更要尽最大可能把她的美德往下传承。
  如今又将近清明,生活充满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之前每每听到“天堂一定很美,妈妈才会一去不回”的歌词,就感动不已,有时还会泪流满面;而今这首歌在耳边响起,更多的是思绪、缅怀,以及崇敬、感恩。母亲从停止呼吸的那刻起,已属永别。随着母亲音容笑貌的定格,母子此生不再相见。至于天堂是不是很美,谁也不知道,但可给善良的人们一份念想、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