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穷晚,吃艾籺


■华洪月
  春节期间,田野里长满了田艾,人们都去采摘。我也不例外,加入了采田艾大军的行列。我要把采摘回来的艾留到正穷晚做艾籺。
  田艾是田里的一种野草,它的全身都是绒毛,叶子粉绿色,开着白中间绿的小花。这些可爱的小草,听说具有清除体内杂物、去腻化积的功效,深受大众的欢迎。
  “正穷晚,吃艾籺”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正穷晚”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听老人说,这天做田艾籺吃,不但能让体内去尘化毛,还能“送穷”,寓意从此告别贫穷走向富裕。
  我记得小时候,勤劳的奶奶在每年的春耕时节,都到田野里摘田艾。她把摘回来的艾晒干,去掉粗枝,揉搓成艾绒,用胶袋密封好。到了“正穷晚”那天,奶奶必定会给我们做艾籺吃。
  期待的日子到了,奶奶早早就起床。她先把田艾绒用清水洗干净,放水里煮了一会儿,艾草的清香味扑鼻而来。捞上来沥干水用刀剁碎,再放适量的水煮沸,加入红糖和一些糯米粉,然后加一点花生油和一些新鲜的橙子皮粉。这些东西掺和在一起成了“好朋友”,在锅里欢快地跳跃着。瞬间,锅里散发出独特的香味。奶奶拿着锅铲一边不停地在锅里翻搅着,一边说:“这糯米粉越煮就越粘,越粘就越好吃。”
  过了一会儿,奶奶把这些熟粉铲到托盘里,加入一半生的粉,用力地反复揉搓。待到有韧性时,分成一个个小粉团,用力压扁,捏成碗状,放入提前准备好的馅料(花生和甜木瓜丝),折叠收口,再用模具印成各种漂亮的形状。
  奶奶做事总是为别人着想,她知道我们特别喜欢吃多馅的籺,她把籺塞得满满的。以至于后来还有一些粉团没有馅,她把那剩下的粉团搓成椭圆形压扁成巴。奶奶一边搓一边说:“粉巴是甜的,没有馅也照样很好吃。”我看着那没有馅料的粉巴特别耀眼。
  籺的每道工序都完成了,最后垫上木菠萝叶,摆放在蒸笼里蒸。十几分钟后,锅里飘来了香甜的艾籺味,让人垂涎欲滴。
  奶奶趁热把一只只墨绿色的艾籺从蒸笼里拿到簸箕上。我奇怪地问:“奶奶,籺那么滚烫,为什么要拿开呢?”奶奶说:“刚蒸熟的籺很粘,不趁热气拿开,等凉了,籺就有了韧性,籺与籺之间就会黏在一起。”“哦,原来如此。”奶奶告诉我,等艾籺凉些再吃,口感会更加好。那时候的我,看见籺就恨不得马上要吃到肚子里了,哪能听从奶奶的吩咐呢?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说。籺皮香软Q弹,馅料香甜可口更加诱人。我一连吃了几个,越吃越甜,越吃越有韧性,非常有嚼劲。真是人间美味啊!直到把肚子撑得圆滚滚,我才明白奶奶说的话。
  奶奶笑着对我说:“小馋猫,慢慢吃,还有很多哩。”我点点头,摸摸肚子说:“艾籺太好吃了,我还想吃……”艾籺的味道真的不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奶奶左手拿着一块没有馅料的粉巴吃,右手拿了几个艾籺塞到我手上,对我说:“你吃饱了就快去玩,拿籺去分给你的小伙伴们吃。”我拿着艾籺欢快地来到村口的大地堂(晒谷场)里,几个小伙伴正在玩着。我把艾籺分给他们,看着伙伴们吃得津津有味,我的心里甜滋滋。
  “正穷晚,吃艾籺”承载着传统习俗。谁不喜欢吃美味又健康的艾籺呢?我从小就跟着奶奶学做籺,因此传承了中国传统习俗的手艺。每年的正穷晚,我都会给家里人做艾籺吃,也会和亲朋好友们一起分享这道特色美食。祈祷年年风调雨顺!但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人都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