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千年古法编织竹火笼

取暖“神器”有温度有“钱途”


编织竹火笼。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摄

  茂名晚报讯 记者李光耀 通讯员高干 入冬以来,在信宜朋友们的朋友圈,传统取暖神器竹火笼“火”了起来。这引起了茂名晚报记者的兴趣,遂前往当地了解此传统取暖“神器”。
  竹火笼的“前世今生”
  古人在不少诗歌里记载了火笼,如梁萧正德《咏竹火笼》、沈约的《咏竹火笼》等,其中,北朝时期谢怠的《咏竹火笼诗》最为有名。据说,利用竹火笼取暖在粤西地区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
  竹火笼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状的瓦盆器具,外侧、底部用竹的篾片、篾丝编织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个拱门一般的提手(用稍厚的竹片弯压而成)称作“火笼耳”。冬天的时候,往竹火笼内的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炭,作取暖之用,故而得名。
  虽然现在许多人在冬天都喜欢用电暖器,但寒冷的冬天里,拎着竹火笼,能拎出许多粤西农村人暖烘烘的记忆。冬天里,有了它,人们的心就暖了。竹火笼作为许多农村人冬天必备神器,如今仍是农村老一辈取暖的挚爱。
  信宜竹资源丰富,竹火笼编织历史悠久。竹火笼不仅能够取暖,而且被民间奉为吉祥之物,因而从一般取暖之用上升为情感的传递。民间嫁娶、新屋进宅、小孩满月都少不了一对精致的竹火笼。时至今日,在两广地区寓意吉祥的竹火笼仍然大受欢迎,竹火笼存在着比较大的市场。
  1月14日,记者在信宜市合水、怀乡、金垌等镇的墟街发现,均有不少竹火笼出售。
  竹火笼编织是一种技术活
  记者在金垌镇金垌大垌自然村,看到有不少家庭小作坊进行竹火笼编织,村民边聊天边编织着竹火笼打发闲暇时间。这些竹火笼编织的手工艺人,虽然多数为老人,但编织速度和编织质量都非常高,只见一片片篾片、一根根篾丝经他们灵活的手牵引、穿插、拉实,转眼间一个高约32厘米、径约15厘米的竹火笼便成形,外观翠绿光滑,竹香扑鼻。编织好的竹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单看那层层环绕密密匝匝的细篾片、篾丝,你就不能不佩服手工艺人精湛的工艺。
  竹火笼制作需经选竹、割竹、劈竹、破篾、开丝,织圆口,放小瓦盆,锁腰固盆和收底、烘烤、安“耳”(提手)等多种工序。在机械化发展产业的时代,破篾、开丝可以半自动,但其他工序依然考验着手工艺人的耐心和毅力。
  旧产业“火热”起来
  七旬的钟叔在大垌自然村村道边的房子中织火笼,他是该村竹火笼编织的代表性人物,记者一进村,都不用向村民打听,一眼就见到他与李叔及两位阿姨在一起编织火笼。现场,还有三位与记者一样来到该村了解织火笼现状的当地竹编协会的工作人员。钟叔告诉记者,以前,信宜许多地方,许多村民都会编织火笼,自家用或送给亲戚朋友,有的会带到镇墟出售。上世纪80年代,一只竹火笼能卖到0.5至1元多,比起其他竹器价钱要高许多,因为工艺比较复杂。他觉得价格可观,也就跟着学习竹火笼编织。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御寒衣服品种的增多,热水袋、电暖器、暖手宝等御寒物品的出现,竹火笼市场有所萎缩,竹火笼编织手艺人愈来愈少。但他热爱这门手艺,不希望这门手艺失传,空闲时间就编织竹火笼,经常拿着自己精心编织的竹火笼到本镇、周边镇以及粤西其他地区、广西地区的墟街、集市去展示、出售,金垌大垌村精美结实的竹火笼美名远扬,市场销路不断拓展有“钱途”,旧产业焕发新活力。
  金垌大垌自然村的老艺人通过传承发展,参与编织的健康老人、留守妇女多了起来,旧产业“火热”起来。每年进入秋冬季,预定火笼的客商纷至沓来,手艺人编织的每一批竹火笼都被提前预订,该村编织户也进入了忙碌的生产旺季。据记者现场了解,该村现编织火笼的有5户人家。记者看到,有的人家在记者来采访时已将之前织的火笼每5个绑在一起,当天有客商上门收购。一位阿姨家门前摆了30个火笼,当天的收入近700元。
  村中有的人家在闲时就编织火笼,有的人家是利用自家的竹子,有的人家则是买来的竹子。记者观察到,以钟叔李叔的手艺,用不了3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火笼的主体部分。
  据记者了解,编织竹火笼的熟练手艺人能年增收3万元左右。每年大垌村几户人家生产竹火笼一万多只,规模大、产量高,因此相对稳定合作的外地客商都会到该村订购竹火笼,畅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