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朱砂燕贺村委旱田村

进士牌匾挂深山大门百年


挂在门楣上的进士牌匾。

群众讲述牌匾故事。

俯拍信宜黄华江朱砂河段。

群众翻晒单竹片。

文/记者黄楚凡通讯员张富昌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

  信宜朱砂燕贺,一条大河黄华江流经这里后变成九曲十八弯,温婉脉脉留恋不舍地流出距此4公里的广西水汶镇,像出嫁女儿一步三回头。更令人惊奇的是河边一条名旱田的村庄,有一户三进大屋门楣上挂着“进士”“文魁”等牌匾。其中一块“进士”匾额竟挂了一百多年,一直传承至今。而这些牌匾背后的史迹和奇闻逸事,当地居然鲜有所闻。这位进士叫什么名字?他和吴川的状元,顺德的探花又有怎样的故事?后学大师又是如何评说这位进士的?
  一步三回头
  被网友称为茂名第一湾
  位于信宜朱砂东部的燕贺村委旱田村,有32户120多人,全部村民都姓李,是同一宗族。该村位于蜿蜒盘旋的黄华江边,四周高山环围,黄华江穿山而过,朝闻鸟语,午食河鲜,夜枕山岚,村民淳朴敦厚,十分善良。特别是黄华江经过该段,变得尤其温婉,每隔一二百米就有一个大湾或一个小湾,一直延伸至横山村。这一带大小河湾据说约有99个,流经距此4公里外的广西水汶镇后再汇入西江。河流弯曲盘绕,像出嫁女一样不舍娘家一步三回头的情形,看上去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网友称为茂名第一湾。
  村民李叔说,他们祖辈都住在这里,估计已有二百多年。小时候发觉河鱼鲜美,常下江中捉,现在水深难以捕捞……燕贺村委会主任吕绍祥告诉记者,村中竹子加工业较发达。村民农忙后,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收入,平时除了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外,总是砍河边竹子织蔑或略经粗加工外卖,普遍户均月收入过千元。江边的竹子特别长得旺,砍了一批另一批又长起来,黄华江成了村民的母亲河发财河。在河湾迂回盘旋的河边地,李子、竹子等作物植物都长得特别快,方便生活和生存,所以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都喜欢居住在河畔两侧。早上起来,看着安稳平静西流的一湾河水,特别有精神。自从有网友把这段九曲河湾发上网后,最近专门来此欣赏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进士牌匾挂门楣
  传承过百年
  在距离黄华江约50米的旱田村,有一户人家的大门门楣上挂着一副长方形的牌匾,匾上刻有很大的“进士”二字,两边有落款说明,其中左侧一行字刻有“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士李崇忠……”屋旁一阿姨说这是她的家门口上的匾,很久之前就挂在此了。以前有三进屋,每进屋门楣上依次挂有一块,刻的称谓分别叫“进士、文魁、秀才”。近年旧屋拆了改建新屋,另外两块不挂了,只挂“进士”。
  一门三匾,诗礼传家,可见当年是何等气概不凡。
  一位年约80岁的老伯告诉记者,这块进士牌匾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是祖上有人考取了进士,名李崇忠,是同治十年辛未科三甲进士,先后任广西、四川等县知县,后任肇庆府教授(相当于现在教育局长),退休后回乡开班教学。也有一传说,说他50多岁才考中进士,很高兴地去外父处探亲,外父的亲戚却笑他年纪大才中进士,没有什么了不起之类。他默不作声,回家之后广宴亲朋好友,庆祝了一番。
  著书立说
  教授学生考功名
  据进士后人李老伯介绍,听长辈说,李崇忠自幼聪敏好学,饱读诗书,做事十分执着专注,为官清廉厚道,退休返乡后开班授徒,启蒙家乡子弟。他主编了一本指导科举考试的书,名《小搭清真》,请了当时吴川籍状元林召棠(林芾南)、顺德籍探花李文田二位科举名人审定,增加权威性,作为科举考试范文,一时成了畅销书,名噪天下。
  后学古籍文献研究学者梁基永就此现象发表评论说,广东人编写的《小搭清真》是其中一种畅销考试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是广东信宜县的进士李崇忠,他曾在四川做过官,很擅长科举文章写作……
  《小搭清真》扉页写有“同治十年秋镌”,审定者来头不小,是“吴川林芾南,顺德李若农”,林芾南是林召棠,道光朝的状元,吴川人。李若农则是广州人所熟悉的探花李文田。这两位科举名人作审定,更为这本书增加了权威性。”
  既然是考试范文,当然须选取科举名家的作品。目录一开头,就选了林召棠,陈兰彬,杨颐等翰林出身大官的好几篇,李崇忠自己的作品也有不少入选。目录之后,李崇忠不忘介绍自己的选取标准:“是编之文,皆清真雅正,轻灵隽快,局正词纯,合乎风气,以为后生利试之式,非敢自诩宏通。”
  所谓“小搭”,即小考的文章,并非用作正式会试考试的长篇,仅供考乡试所用,看其中李文田等所写的小品文,今人是不容易读出其妙处的,好在编者每篇之后都加按语,还多少令人对八股文如何评价有点了解。“清真”一语出于《诗品》。
  现在,进士的家乡门前河边大道,正在扩建施工,新农村建设之风正吹进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历史“遗珠”,它正在以另一种姿态散发着自己应有的光泽,向世人展现她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