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吴阳芦苇地——状元故里
■刘新辉
第一次见到芦苇,是1996年,跟随同学去她的家乡,在洞庭湖之滨,第一次见到无边无际的高过人头的芦苇,朴素而壮观,内心很震撼。同学说,这芦苇荡就是她们的天地。小时候就爱在这里捉迷藏;割芦苇草回去喂牛;渴了,就吃芦苇草的根,很甜。说完还叫我们摘一根尝尝,是甜的。她还说:这芦苇能够涵养水土,有固堤、护坡的作用,是我们洞庭湖人民的根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洞庭湖洪水泛滥,时常垮堤。同学和我们聊起这芦苇,表情时而甜蜜时而庄重。从此,这一大片芦苇荡就在我心中落地生根,魂牵梦绕!
再接触芦苇,就是“纸上谈苇”。诗经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演绎了芦苇荡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唯美爱情的甜蜜故事。
孙犁的《荷花淀》里,那一大片芦苇荡是打得鬼子魂飞魄散的抗日根据地。在这里,游击队长水生带领小苇庄的民兵神出鬼没,与鬼子周旋,粉碎了鬼子的多次扫荡,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凭借熟悉的地形,渔船大刀土枪硬扛鬼子的军舰洋枪洋炮,作者描绘得轻而易举,云淡风轻。水生去打仗了,水生嫂就在月光下的院子里编织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时不时望向白茫茫的芦苇荡,看看她的男人是否回来了。这芦苇可编席、编篮,花朵弄扫把、填枕头,拿去集市卖,补贴家用。这芦苇的故事,总是那么美,令人回味无穷。
再实地触摸无边无际的芦苇,却是二十几年后的初冬。在粤西,芦苇一向默默无闻,无人问津。一到初冬,她开花了,瞬间就成了网红。所到之处都在议论她,赞美她;到处都是她的倩影或是她的颂歌。跟着热点走,化州作协组织的“走进美丽乡村采风团”也来到了吴阳芦苇地——状元故里。
走进芦苇地,远眺,像茫茫无际的大海,“有花皆吐雪”,风吹雪浪,此起彼伏;近看,芦苇花竞自开放,红的,白的,青的,努力在初冬树木凋零时,百花凋谢时,展示它绚丽的风姿,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这壮观的花海吸引无数游客络绎不绝来欣赏、留影;到处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常与江河湖畔为伴,无人施肥、锄草、灭虫,无人关注、呵护,就算折断,也能顽强生长,可谓心态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默默积蓄力量,待到时机成熟时,绽放出自己最美的风姿,成就自己最美的风景,被人们顶礼膜拜。“得地自成丛,哪因种植功”。这种心态平和的默默无闻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是难能可贵吗?
一如张桂梅老师,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事迹一经报道,感动无数国人,获得无数掌声,被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一如邓稼先,放弃海外的优越条件回到落后的祖国,在沙漠工作,条件极其艰苦,隐姓埋名28年,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被称为“元勋”,永远获得国人的崇敬。在他们身上不正体现了芦苇这种精神吗?
在吴阳芦苇花盛开的地方,有一个霞村,那就是状元故里。林召棠,他是自隋朝开科举制度以来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广东在中国历史上自古是蛮荒之地,远离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状元,如果放在“自古出状元”的江浙两湖,真算不了什么;但在粤西却是“物以稀为贵”。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从没见过当地人们对自己家乡出的状元如此津津乐道。在粤西地区,林召棠可谓家喻户晓。林召棠故居和纪念馆被人们保护得完好无损。粤西地区的百姓一定会带子女来这里参观,沾沾状元光,鼓励子女发奋读书。在他的感召下,吴阳当地出了很多人才。
林召棠最大的贡献,我觉得不在为官,主要在落后地区,他对教育的贡献。他在云浮文昌宫教馆和高州高文书院讲过学。1833年,林召棠主讲于其时广东省最高学府——肇庆端溪书院,长达十五年,培养了一批优秀良才。桃李芬芳,誉满粤西乃至岭南。“教育是立国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一如苏轼对海南最大的贡献是推行教育,是海南文化的启蒙者。在宋朝,海南一共出了十二个进士,昔日蛮荒之地,最后成了人文荟萃之乡。林召棠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岭南大地。
采风结束,回望,那一望无际的吴阳芦苇地——状元故里,正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中,芦苇花正在迎风而笑,而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获得精神的洗礼,前行的脚步坚定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