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里熬着的父爱


■何志坚
  夜深人静,灯下,一位老人专心地守在灶前,为自己的女儿熬着中药。老人的白发斑驳,脸上的皱纹如纵横交错的沟壑,填满了苦难与沧桑,经过岁月的洗礼,老人越发显得坚毅从容,豁达仁慈,特别是对于患病的女儿,他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仿佛万物都无法击垮他的坚定。他是一位年迈的父亲,爱着他那久病的女儿,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
  病榻上的女儿已经久卧在床,脸色苍白,双眉蹙起,似乎在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已是耄耋之年的老父却一直不离不弃地关爱、支持、鼓励着她,深沉的父爱如春风雨露般滋养着她,冬日暖阳般温暖着她。尽管父亲的身体也是破败不堪,但他仍然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女儿身上,用所有的力量和爱心,让女儿快点恢复起来。
  此刻老态龙钟的父亲,正在灶前忙碌。他小心地把各种药材倒进瓦罐里,加上刚刚浸过药面的水,在昏暗的灯光下,老人眯着眼睛仔细衡量瓦罐里水的多少。女儿记得父亲曾与她说过熬药的秘方,就是熬药的水一定要掌握好,不能过多或过少,最好提前泡一个小时。感觉老人有点紧张,长满褶子的双手正在微微发抖,生怕哪个步骤疏忽了影响了药效。
  此时父亲眼含关切,细心地把火候掌控得恰到好处,先用武火煮沸,再小火煎熬,让药汤微微滚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瓦罐里的药味愈发浓烈,飘散着一股奇异的香气,渐渐升腾,漫溢。仿佛那用心熬着的并不是中药,而是经过了岁月提炼、苦难敲打的对女儿始终如一的爱。
  先煎药,后下药,分门别类,老父亲有条不紊地按部就班,他知道每个熬药的细节对于药的功效影响都很大,所以老人都小心翼翼地努力做好,虽然动作迟缓,一双枯藤般长满老人斑的手缓慢而颤颤巍巍地挪动着。所有药都要分两次熬,每次熬四十分钟左右,熬好了再将两次药液过滤后混合……漫长的煎药过程让老人汗流浃背,腰酸背痛,不时用拳头捶捶那佝偻得像一张弓的背,即便很累,他却始终不敢有丝毫放松。终于,约摸一个半小时后,药总算熬好了,看着这味道浓郁的药汤,他如释重负。父亲端起瓦罐,细心地将部分药汤倒进一只碗中。
  几次尝试,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温度,把碗端到女儿的床边,以免烫伤她。浓烈的中药味道,仿佛深沉无私的父爱弥漫着整个屋子。那一瞬间,泪水模糊了女儿的双眼,为了父亲,无论多难,她也要努力好起来。
  “女儿,你记得等下把药喝了哦,你的身体那么弱,需要慢慢调理的,不要着急。良药苦口利于病,不要嫌弃中药的苦,你要好好配合医生的治疗,一定能早日康复,只要爸爸还有一口气都会陪着你走下去,你自己要坚强些。”
  老人的话语中充满着温情与关爱,他嘱咐着女儿,希望她能够披荆斩棘,勇敢地面对疾病。听着父亲已经有点略显口齿不清的声音,看着他佝偻蹒跚的身影,女儿背过脸去忍不住泪流满面,或许是感动,又或许是难过。父亲真的老了,可他却几十年如一日般照顾着久卧病榻的女儿,从不言累,更不言弃。在女儿的心底,这份无声而深沉的父爱就像是和煦的冬日阳光,穿透了命运的阴霾,时刻温暖着她的生命,让她充满了与病魔抗衡的勇气与力量。她深深地为父爱感动着,并时常心存感恩,她深晓自己同样也是支撑父亲活下去的最大精神支柱。她咬咬牙,默默地下定决心,她一定要坚强活下去,并努力战胜病魔与厄运,不辜负父亲的关爱与厚望。
  天色已经渐渐亮了,晨曦微露,旭日初升,天格外的高远湛蓝,像野兽派画家的蓝颜料,围墙边的木棉树,还在秋风中招摇着那绿得有些恣意的叶子,园里的野草野花也在阵阵清风中浅吟低唱,这一切都仿佛在歌颂着伟大而深沉的父爱。老人一夜未眠,为女儿熬药、担心着她的病情,谁能知道,他的心在受着怎样的煎熬?像那锅熬了很久的中药,氤氲着满满苦涩的味道。他宁愿患这些重病的人是他,而不是他心爱的女儿。虽然女儿已患病多年,几乎可以说是病入膏肓,但他却始终没有放弃,眼神里仍然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她知道,父亲就是围墙边上的那株老木棉,无论年纪多老迈,也要用尽生命的力气为她撑出一片晴空。她默默地祈愿,有一天身体康复了,她也要做守护父亲的那株木棉树,在命运的狂澜中为父亲遮风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