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12月1日起不得使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
我市“生鲜灯”使用情况如何?

冷色调“生鲜灯”照射下,蔬菜显得特别绿。

市民在“生鲜灯”下挑选水果。

灯光偏冷色调的鱼档。

河东市场呈红光效的肉档。

扫一扫,看视频 视频/茂名晚报记者黄宇彬制
文/图茂名晚报记者李君平和沛蓉实习生甘晓露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针对“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7月26日,茂名晚报记者走访发现市区部分商超、农贸市场、水果店,了解“生鲜灯”使用情况。对于将施行的新规,大部分市民和商家表示支持,认为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消费保护。
●市场水果店“生鲜灯”使用较普遍●
什么是“生鲜灯”?据了解,“生鲜灯”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在行业内,通常把通过调整光照颜色让食品看起来更“新鲜”的灯具称为“生鲜灯”,形状和色调可不同,常见的有红光“猪肉灯”、绿光“蔬果灯”和黄光“熟食灯”。
当天,茂名晚报记者走访了河东市场、福华市场和部分水果店,观察发现“生鲜灯”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不同食品区域的灯光色调又有所不同。比如,肉类区、干货区和熟食区多为暖色调、呈现偏红或暖黄光效,蔬菜区和水产区一般为冷色调、呈现偏白光效。
两个市场一眼望去,最先吸引人注意的都是自带红光效的猪肉档,每个肉档上方或多或少都挂着红光射灯,整个档口和售卖的猪肉都红彤彤的。走近细看,猪肉在红光射灯的照耀下,色泽显得格外红润鲜嫩,但放在正常光源下,肉的颜色显眼地变暗淡。同样的还有鸡肉档,在黄光射灯下的鸡皮更亮更黄,白光射灯下的鸡皮就更白一些。
此外,双山五路的每间水果店基本悬挂着至少一盏“生鲜灯”,多为红光、倒漏斗形的“生鲜灯”,店内主色调偏红。“苹果、火龙果这些红色水果,稍不留神就买到不新鲜的或快烂的。”多个在挑水果的市民说。
●商家市民支持和期待新规施行●
不少市民反映,“生鲜灯”光线下的食品确实看起来更新鲜,但也增加了分辨难度。而有的商家表示,自家食品经过相关部门检验,对质量有信心,使用“生鲜灯”可能还会被顾客误以为掩耳盗铃。对于12月1日不得使用“生鲜灯”的新规,大部分商家和市民持支持态度。
一名买完菜的阿姨说:“这些灯很刺眼,每次买肉都看得眼花,而且肉被照得过于红让人担心质量,支持禁用这些灯。”另一名小伙子也表示,虽然现在菜市场的灯没以前那么红了,但对消费者来说还是不太公平,“怕有无良商贩利用‘生鲜灯’卖过期肉烂蔬菜,欺骗我们消费者,不得使用是好事。”
提到“生鲜灯”,一位卖了5年猪肉的老板娘大方地说,河东市场的“生鲜灯”是统一安装的,但后续使用中坏了不少,各档主就自行购买更换新的,“有老顾客说灯光太红了,我就换了白光灯。其实不少档主已陆续换回白光灯了,因为顾客反应更喜欢真实的灯光,而且白光灯价格要比‘生鲜灯’的便宜一半左右。”她很支持不得使用“生鲜灯”,因为既省灯钱又能讨顾客欢心。
顺便一提,目前对“生鲜灯”缺乏统一规范和使用标准,除了12月1日将施行的《办法》,暂时没其他相关规定禁用这类灯具对生鲜农产品进行照明。为此,河东市场此前统一安装的“生鲜灯”并没违反规定。
截至茂名晚报记者发稿前,我市没发布过任何不能使用“生鲜灯”的规定。据茂名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表示,后期将会根据省市部署,制定具体工作计划严格执行《办法》。
●灯的照明与食品质量没关联性●
对于市民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多个市场和商超表示,日常严抓食品安全关,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比如,多个市场的每个档口有食品信息二维码,市民通过手机扫码,就可看到具体的抽检记录和结果,实行溯源制度。
河东市场雷经理表示,使用“生鲜灯”的初心是为了美化环境,让消费者有更好的购物体验,不是为了欺骗消费者,与食品质量也没关联性。而且市场严格做好食品安全相关工作,每天会安排人员巡查,并对进场的食品进行分区抽检,及时在大屏幕公布最新的检测数据,接受消费者监督。“未来市场灯光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以实际行动支持《办法》落地。”雷经理说。
同样,沃尔玛购物广场茂名店副总经理钟诚介绍,根据公司规定,肉类区域和海鲜区域主要使用LED节能灯。灯的照明可以为市民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但不会影响商品质量。记者在该店看到,这两个区域的货柜上方,使用了白色的冷光灯或者黄色的暖光灯,用手挡住灯光后,发现瘦肉、排骨和鱼虾等外观颜色变化不大。
钟诚表示:“我们一直严控生鲜、冻肉、水产等进货来源,保障超市进货安全,产品检疫合格证都会公示出来,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同时,陈列中的食品冷藏冷冻温度确保达到必要的温度水平,还有第三方严格监测,切实保障商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