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梦想举起人生的奖杯
——访四届全国举重冠军茂名青年黄鸿昌

黄鸿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黄鸿昌在比赛中。

部分奖牌。
文/图 茂名晚报记者黄楚凡
“只要付出足够的汗水,就可能收获丰硕的果实。”这句话用在黄鸿昌身上是最好的诠释。
黄鸿昌,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举重项目队队员,年仅25岁的他,已先后获得4次全省举重比赛冠军和4次全国举重比赛冠军,为广东、为茂名争得了荣誉,为家乡赢得了光彩。一个默默无闻的茂名娃,是怎么成长为全国冠军的呢?近日,趁着他难得的返乡探亲机会,记者来到他家中,了解他在通往冠军之路上的故事——
海边小村里出了个练举重的娃
黄鸿昌的家是电城镇庄垌村一幢极为普通的二层楼房。在他家里,我们见到了这位拿过8次冠军的大男孩,他身穿一袭黑色带有举重队队徽的衣服,身材不高,但匀称结实,眉清目秀皮肤白皙,年轻而又带点腼腆,乍一看很难将他与举重这个听上去极为彪悍的体育项目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邻家哥哥,却是中国举重界近年来崛起的耀眼新秀,今年4月他刚刚代表广东省获得全国举重比赛61公斤级挺举冠军,2019年至2023年,他已获得四届中国举重挺举比赛冠军。
与黄鸿昌的交流,从村子聊起。站在他家二楼的阳台上望去,蓝天白云下树影摇曳。黄鸿昌说:“以前前面就是大海,从树林望过去能看到海岸,后来填海就看不到了。”1998年,黄鸿昌出生在这个海边的村子里,家里世代务农,平时以种地和偶尔出海捕鱼为生。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往上还有哥哥姐姐,按照父亲黄候春的说法,鸿昌从小就是个懂事喜欢安静的孩子。
那么,这个安静的孩子是怎么走上举重之路的呢?时间还要回溯至2010年,那一年,一位叫李立刚的体校教练来到了庄垌村里的庄垌小学挑选举重苗子,从那天开始,黄鸿昌便开启了自己的寻梦之路。
李立刚是从茂名体校专程过来的举重教练。黄鸿昌回忆说,当时读五年级的他那天在学校里上体育课,正和同学在操场上跑步时,一位老师模样的人在旁边认真观察。他跑了约一圈就被这个人叫停了,校长和学校体育老师介绍说这是茂名体校的教练,想和他说几句话。随后李立刚专门在球场上安排黄鸿昌做立定跳远、冲刺跑等,观察完后,还按了按他的肩膀,看了看他的手臂和大小腿,随后满意地点点头,对校长和体育老师说:“不错,就是他了。”
就这样,黄鸿昌从此与李立刚结下师生情缘,李立刚成了他的启蒙教练,成为黄鸿昌走上举重之路并成才的恩师。
挥洒汗水只为一心追梦
2011年,小学六年级的黄鸿昌便来到了茂名体校读书。对于当时学习训练的情形,他回忆道:“平时一边学文化课一边专练举重。开始觉得好玩,因为很多人在一起玩,每天举竹子训练、力量和动作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每天还要跑步,觉得枯燥乏味,很辛苦,一起玩的同学慢慢变少了。”一段时间下来,还是个孩子的他也难免常常思念父母,思念家乡,训练变得无法专心,缺乏热情。李立刚发现他的情绪变化后,及时鼓励他,在生活上、学习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还经常带他回自己家里吃饭。期间,李教练还又专程到庄垌找到鸿昌的父母,让父母多多鼓励孩子。黄候春告诉记者:“当年去体校探访时看到小小年纪的儿子训练十分辛苦,也很心疼,但教练对孩子的谆谆关爱和孩子对举重的热爱,让我们放下了心,向教练表态我们做父母的一定会大力支持孩子走下去。”
过了心理关后重要的还是训练关。黄鸿昌说,举竹子训练姿势的阶段很快就结束了,不久就开始练杠铃,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心里感到枯燥乏味。但每当有点进步,教练便表扬鼓励,于是干劲又上来了,又能专心投入到训练中去。那年黄鸿昌12岁,在扛住了训练的艰苦和生活的枯燥后,他对举重的热爱也与日俱增,性格内敛的他听话、刻苦,在班上成绩突出,再加上教练对他天赋的肯定,更加坚定了他逐梦举重竞技场的理想和信念,咬定自己一定要在这项事业上出成绩、冲顶峰。
那时的黄鸿昌,已显得比同班同学成熟稳健得多。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黄鸿昌不断进步,而和他一起练举重的10个同学却逐渐被淘汰了,到小学校毕业时,只剩下他一人还在坚持训练。回想起那个阶段,黄鸿昌说自己先天不足,在肌肉和爆发力上不及别人突出,所以唯有靠后天不断训练弥补。于是,早晨别人还在梦乡,运动场上已能见到他跑步的影子;傍晚别人去吃饭逛街,训练场上他一人仍通过器材练力量……
汗水流了又干,干了又流,黄鸿昌的付出终于赢来了回报——2013年,还在茂名市体校读初一的他,代表茂名在惠州赛场上击败39名选手,获得全省丙组(13岁)举重锦标赛冠军!
十年磨一剑 少年终有成
获得了首个全省冠军后,黄鸿昌品尝到了胜利的幸福滋味,也更加明白在训练中付出的意义。他越来越热爱这项运动,越来越享受比赛的乐趣,同时也在训练中付出更多。此时的他勇往直前,凭借过人的实力屡屡在赛场上夺冠,举重少年走上了一条豪情满怀的历练之路。
发现茂名出了这么一个好苗子后,广东省举重队教练很快打来电话找茂名要人。教练李立刚与黄鸿昌一起坐着火车前往省体校参加集训,路上,李立刚叮嘱弟子要尽快适应省队的训练要求,同时也要避免受伤影响训练。
半年后,黄鸿昌正式进入省队。他把进入省队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把第一名作为自己永远要超越的目标,把刻苦训练作为自己前进的唯一途径。黄鸿昌说,省队的训练更加严格规范,训练量更大,都是集中全省各地顶尖举重运动员组成,要想出成绩,仅战胜队友取得第一也很不容易。但他已下定决心,争取第一,战胜自己。
省队的育人机制同样是边读书边训练,一般是上午学文化课,下午训练练专业,晚上继续文化课。在省队,黄鸿昌的教练变成了蒋海荣。黄鸿昌刚去那段时间,蒋海荣对他严格要求,及时纠正其动作细节,加强其力量训练。黄鸿昌谦虚诚恳,不断学习和赶超身边优秀的队友。力量优于他者,他耐心请教;动作规范于他者,他细心观摩。他内心定下一个目标:尽快超过他们。
训练馆一般在晚上六点半过后就开始休息,之后吃饭,此时黄鸿昌却仍然争取时间在加练动作和力量,在他看来吃饭迟点,放松晚点没关系,只要出成绩就好。别人训练时练6组(180公斤杠铃为一组),他练8组;别人每个动作练80次,他练200次。训练馆有空调,但黄鸿昌每天都练得大汗淋漓。枯燥和疲惫的煎熬,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每天都在咬牙坚持,自觉加量。就如在茂名一样,每天早上,二沙岛的操场,他总比别人早起床在跑步;晚上,他总是比别人晚寝,争取多点时间用在训练上,用在揣摩动作细节上,力求标准规范有力。
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的果实: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黄鸿昌先后四次获得全国挺举冠军,一颗耀眼的新星崛起在中国举坛,成为冲击更高领奖台的一匹“黑马”。
“明年是奥运年,我期待自己能站在巴黎奥运会的领奖台上!”从海边小村的孩童,到力拔千钧的中国举重青年,黄鸿昌用十余年的刻苦把自己磨砺成一把能在赛场上披荆斩棘的利剑,对于未来,他充满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