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色》聚焦玉都发展 书写潮商文化


《玉色》王哲珠 著 花城出版社

  古人以“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赞叹玉石的绝美,又以“君子比德于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形容品德的高尚。中国人尚玉的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时,玉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揭阳,以揭东区磐东街道阳美村为核心的揭阳玉器产业集聚区,历经100多年的时光,用团结拼搏、诚信开放、精益求精、创新发展精雕细琢玉器产业,执著坚守玉文化,造就了举世瞩目的煌煌玉都。该书是国内首部以长篇小说形式,聚焦揭阳玉器产业发展,展现潮汕人在改革开放中的拼搏奋斗故事和诚信开放精神。
  阳美玉都是全国乃至亚洲最高档、最大型、最集中的翡翠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在这里,汇聚了缅甸八成的高端翡翠原料,产出了市场九成份额的高端翡翠成品;在这里,以“奇、巧、精、特”特点占领行业工艺制高点的阳美翡翠玉雕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里,一代代“玉人”用勤劳与智慧创作出一件件与时俱进的作品,擦亮了“亚洲玉都”“中国玉都”的金字招牌。《玉色》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聚焦阳美玉都发展史,表现揭阳人在改革开放中的精神风貌和创业精神,表现乡村振兴过程,书写岭南文化。
  小说讲述了乔阳村人抓住改革开放的好时机,靠着勤劳和智慧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但在发展进程中,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随着近10年来高端翡翠市场消费的萎缩、年轻人审美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内其他玉石市场的崛起,乔阳村的发展遭遇了瓶颈。做了多年翡翠生意的夏文达放弃生意竞选村委会主任,与村党支部书记欧阳立,两人互相配合,共同成长,带领村民再出发,探索实现经济振兴之后的文明振兴精神振兴之路。
  探讨时代对乡村的变迁对人的影响
  “我不想单纯地讲故事,还是希望有所发现,有所探讨,有所思考,表达一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在谈及这部小说写作初衷时,王哲珠表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伟大而充满变革,是一个蓬勃的、丰富的、永远无法定义的大时代。王哲珠表示,《玉色》其实就是这种实践,正是一个人对这个时代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以一个村子作为入口和路径,书写一个村子由乱入治,由经济振兴走向人文振兴的过程,书写改革开放后基层各种制度的磨合及完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时代的内部。她在书中既展现着玉都的辉煌,也展现着她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她的态度是不回避、不夸大、不美化,只是以第三者的视觉平和地说出来。
  《玉色》述写乔阳村的独特振兴与乔阳翡翠玉器产业的发展,述写基层党政村政工作和村政干部的成长。小说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展现乔阳村村政、经济、民生、百姓凡常生活等方面的变动,暗线写了夏文达和欧阳立他们的父辈因玉而产生的交集及对下辈人的影响,写出了人对时代的反应,时代对人精神的影响,对人心灵的塑造。
  这也是作者取名为《玉色》的原因所在。“玉色是玉的美,玉的光彩,更是玉的文化底蕴与精神。”作者认为,玉自古被赋予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某种品格与精神的隐喻。它的美是需要被发现的被雕琢的,在小说中,玉色也隐喻着人,需要雕琢与成长,最终绽放灵魂与精神的光芒。所以,《玉色》是乡村在新时代的新成长,也应该是人自身的成长。
  在书中,作者着重表现了潮商文化。潮汕人相信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拼尽全力经营日子,经营生活,前行的路上从未放弃拼搏,对于拼搏之后的成败,又能用较为平和的心态对待,这是某种达观与智慧,正是这种达观与智慧,让这片土地的人们活力蓬勃又宽容豁达。正是因为这种活力与智慧,《玉色》中的村子从不产一块翡翠到高端翡翠聚集地,使他们坦然面对切玉石时一刀贫一刀富的大起大落,并在其中成长。他们自创了特别的生意方式——合伙,在最弱势的时候抱团合作,一诺千金、分担风险,将中华团结和信用的文化诠解到极致。
  《玉色》既然着眼于玉都的发展史,当然更少不了玉雕工艺的展现和对玉文化的探讨。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玉都人如何在玉石中选择、寻找、雕琢的故事,特别是对玉文化内涵的探索和传承。比如,小说里《龙凤璧》一章,写了新锐艺术家欧利与玉都玉雕大师林墨白在玉雕创作上的争议,探讨人与玉的关系,玉雕与玉文化。特别是写到林墨白的师傅洪青虬穷尽一生也雕不好一块龙凤牌的遗憾,写林墨白与粉翠精灵的对话,挖掘了翡翠的灵魂所在,玉文化的丰富,以及中国人对于人世美好的追求与祈盼。 (蔡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