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红米粥


■周华太
  时下的人们一起聊天,谈及生活的话题时,大凡会说不愁温饱了,为的是怎么吃得巧,吃得健康,五谷杂粮成了新宠。故而,那些黑米、红米、糙米、小米、荞麦等等热门俏销,番薯贵过米就不在话下了。我虽然不刻意追逐“时髦”的吃法,但觉得红米的“养生”价值非比寻常,我身临其境的那一幕,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上世纪六十年代,星期六早上五点半,我从平定中心小学起程,奔赴广西玉林购买大米,当时那里的大米便宜,买多了比较划算。我头戴斗笠,白恤衫束紧在蓝色长裤里,骑上打足了气的双梁单车,裹着装米的蛇皮袋,还带个打气筒(应急补漏使用),俨然骑士一般,行驶在沙石子铺就的公路上。我置过往汽车扬起拂面的尘埃不顾,顶朝阳,听车轮子擦着路面的“沙沙”声,沙子打着辐条的叮当声,犹如敲打扬琴的悠扬,令我精神抖擞,加快速度。随之清湖、良田、乌石等圩镇,像“过关斩将”似的全抛在我的后面了。紧接着过了陆川县城,光洁的柏油路,在火热的太阳下像被“软化”了似的,被车轮子辗得“嗤嗤”作响,多省力呵!渐渐地,觉得太阳不那么热了,汽车往来显然多了起来,行人也多了,喧闹声贯耳。抬头一看,楼宇鳞次栉比,啊,玉林到了!傍晚了,街上仍人流如鲫,小贩的叫卖声,买者的讨价还价声,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眼前的一切,像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的新,城市真是令人无比的惬意。但我无心闲逛观赏,一心打听到烤烟厂的路线。
  经商铺老板指引,我找到了烤烟厂,找到了提前帮我买好大米的外甥女。热情叙旧后,第二天依依不舍话别,我骑着装载140多斤大米的自行车,走在返程的路上。
  “去村姑娘回头马”(俗话,比喻走得快)真的不假,虽然载着140多斤大米,还觉得很轻松,走在柏油路上的车轮子转得呼呼声,经过马坡、陆川路段,沙面公路就在前头,准备饮足水吃过馒头,到乌石圩吃午饭吧。一看,馒头忘记带上了,乌石又是圩日,门前摆卖的柴火、芒草、薯藤等等挤得严严实实,单人行侧着身子都难以进去,何况载着大米大袋小包,像“枝枝蔓蔓”似的,哪能走进圩里去?干脆到良田吃啦,咕噜咕噜喝着开水,紧了紧水腰带,擦干汗水,骑车前行。汗如雨下,劲头松懈下来了,双脚没有力气踩车了,只好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地挨。
  清湖塘村就在前头啦。我紧推慢推,好容易到了一座靠近路边的泥墙瓦屋,大门口敞开着。我拎着水壶进去,叩问正在小禾堂边编织竹篾筛子的老伯,指望他能赐予米汤垫垫肚子。他是讲“涯话”的,幸好我在平定学会了,他好客的话语听得真切:有米汤,是红米的,下面有粥,舀吃吧。外面瓦背晒有黄瓜,拿去送吃啰……多么“好心”呵!他的话语,字字动我心旌!我连声说了几句多谢,先吃了三碗米汤,继而吃了三碗粥——六碗落肚,神清气爽,力气倍增。我想:老伯家生活也不好过(从住宅与其穿着可见一斑),绝不能辜负他的“好心”,用什么东西回报他好呢?有了,我按当年干部下乡“粮票一斤,钱4角”的标准交给老伯。但他怎么都不肯收受,推来让去的,我放在餐桌上,连声说:“谢谢好心的老伯伯!”转身走了。骑上单车,恢复了“回头马”的速度。走远了再回过头来看看:老伯走在门前的公路上,依稀看到他手里拿着什么在晃动,听到他叫着“等等我……”我只能招手致意罢了。
  蹬车的力气不减来时,一路上,我想:为了聊补生计,奔波百里在外,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响,能遇上这样的“好心”人,值得!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如今,市场上的大米、五谷杂粮比比皆是,任君选择,甚至一个电话,就会送到府上。而红米,是我的挚爱,“好心”红米粥是我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