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融入城市校园生活的“暖心路”

——评黎俊生长篇小说《少年“城”长记》


■刘官宇姚国军
  《少年“城”长记》是粤西儿童文学作家黎俊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城’长记”一语双关,既含有少年成长记录的用意,又表明了少年成长变化时所处的地点——城市。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阿红的乡村留守女孩。这个女孩被务工的父母带进城市里读书。她在融入城市校园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暖心”的事情。这段时间她虽然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但最终得到锻炼和成长。在这部作品中,我读出了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历程的人文关怀。
  聚焦少年的“变”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跟随务工的父母进城生活,作者在《少年“城”长记》中正是以农家女孩阿红的第一人称视角,来对这类儿童在校园生活中的成长环境以及心路历程进行探索。在城市里生活,阿红遇到了许多以前没有见过的新奇事物,比如说同学们人人手上都有的手机,还有用来洗浴的沐浴露。同时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她也给城市的孩子带来了浮水石、草木灰等新奇的事物,她还给城里的同学展示打水漂的技能,爬树摘野山竹分给大家。这一题材关注进城读书少年的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社会价值。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走读”少年的蝶变。
  呈现校园的“趣”
  勤劳质朴,心地善良的主人公阿红。除了阿红,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为了给作品增添趣味,作品赋予人物一些辨识度高的绰号,例如游泳技艺高超,身材健美的“美人鱼”;爱好美食,对食物很有研究的“吃货”;喜欢阅读、富有文雅气质的“小冰”。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鲜活且充满童趣。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之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中,阿红和同学们发生过很多交集,例如“吃货”给阿红介绍各种海鲜的吃法,给阿红分享各式各样的零食,还带她品尝城市里的各种美食。“美人鱼”将自己的泳衣送给阿红,并且给同学们展示正确的游泳技巧。阿红在与这些同学的交流之中丰富了自己的见识,见到了很多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学到了很多不曾学到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眼界,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校园生活。
  相聚是缘,当这些人聚在一起时也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一起到海边玩耍,一起去吃肯德基、麦当劳,一起结拜为“金兰姐妹”,一起排练歌曲参加比赛……这些有趣的事情贴近生活实际,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亲切熟悉之感,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物之间纯真、坚不可摧的友情。阿红正是在与这些新朋友的交流之中,帮助之下,逐渐成长起来,慢慢融入到了城市校园的生活环境之中。
  表现同学的情
  主人公阿红与同学港妹之间的关系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的故事情节体现了作者在情节设计上的布局和巧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在改变,让人读起来觉得合乎情理,而且能感受到她们之间的真挚情感。
  最初阿红转入学校时,港妹对她表现得很排斥,不愿意和她同桌。后来阿红为了缓解经济压力选择擦鞋来补贴家用时又不小心将港妹的红鞋子涂上了黑鞋油,这让阿红变得愧疚并不知道如何向港妹表达歉意。两人的关系一度变得尴尬。她们的关系发生转变是在一次女生集体去海边捉龙虾的活动中,突然的涨潮让港妹陷入到危险之中,阿红奋力将港妹从险情中解救出来。经历这次险情之后,港妹转变对阿红的态度,两个人成了和谐友爱的同桌。她们在一起相互学习,给对方补习短板学科的知识,双方的成绩都得到提升。后来港妹全家要迁居上海,所有的姐妹们都去到车站为她送行,她们都留下了不舍的泪水。结尾的“分别”场景将她们深厚的友情以及惆怅伤感的离别之情一并展现出来,令读者受到感动。
  展现滨海城市的美
  这部小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小说中有两章写到主人公和姐妹们一起到海边游玩,展现滨海城市的优美风情。椰树、渔船、海浪等景物组成了一幅富有滨海风情的优美画卷。海鱼、海鸟、贝壳种类繁多、色彩各异,让人不仅感叹海边资源的丰富。阿红与姐妹们在海边漫步,观察渔人捕鱼,收集贝壳,在海里游泳等等的活动富有趣味,展现了滨海城市独有的情致。主人公阿红来自一个山乡,外号是“山妹子”,和姐妹们一起来到海边游玩,认识海边的事物,感受自己从未感受过的大海,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还体验了捉龙虾的乐趣,也经历大海涨潮的危险,体验滨海城市的美。
  作品中描写海边景色的文字,让读者仿佛成为海边的观景人,吹着海风,呼吸着大海的气息,望着那浪花一朵朵,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反映现实生活的难
  主人公阿红融入城市校园生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开始面临的是转学问题,阿红的父母最初以为拿着家乡学校的转学证就可以转入到市里的任意一所学校,但现实却不是像他们想象的一样。最后因为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各公办中小学多吸收一些农民工子女,阿红才得以转入到城里的学校上学。
  因为家庭经济不宽裕,阿红非常体谅自己的父母,自己在课余时间在校外擦皮鞋以补贴家用。后来阿红的父亲升职成为车间主任,母亲从临时工转为合同工,家庭的经济逐渐向好。
  作品反映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压力,表现了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暖心关注和解决方式,“走读少年”在新生活中的“心路”历程。
  综上,《少年“城”长记》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感,塑造的人物富有特点,情节的设计安排合乎情理,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而且优美,是一部有生活趣味、有教育意义、有社会启示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