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在城里干农活的那段时光
■陈东亮
我家楼房对面那块荒地开始清表和地质探测了,这块大约200亩的城中空地终于有了归属。而这片地块的开发建设,勾起了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
十八年前,我在城里买了一套房子。入住后,我在阳台上种养了一些花草,偶然发现花盆里长了一棵南瓜苗。为了让南瓜苗有更大的生长空间,我便到对面的空地寻找了一小块地,把它移种到地里去。每天下班时去浇些水、施些肥,南瓜苗居然蓬蓬勃勃地长起来了。我看到旁边小土堆是一个种瓜的好地方,于是又挖了几个坎儿多种了几棵南瓜。慢慢的,前来开垦种植的人越来越多,整片空地全被人们瓜分了,种上了花生、丝瓜、苦瓜、豆角之类。在我楼上的阳台看去,一片绿油油的农作物呈现在眼前,掩盖了原来的荒凉。
种下农作物,隔三差五就要除草,浇水、施肥、除虫的活儿也是经常要做的。过了一段时间,我种的南瓜、丝瓜、豆角纷纷挂果。那段时间,家里基本上不用买蔬菜,还让一些亲朋好友分享了我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吃着自家种的瓜菜,不用担心什么农药污染问题,感觉味道好极了,心中尽是喜悦。
我开荒种植的重头戏是种花生。种第一造花生时,由于没有经验,我用花生麸作基肥,烫死了不少种子,花生苗长得稀稀落落,只收了三十多斤湿花生。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只用了少量的磷粉和草木灰作基肥,因而花生出苗率高,长势良好。几个月后,花生成熟了,一家人开 开心心地拔花生、晒花生、吃花生,那种感觉就是虽苦犹甜,因为这一次我们共收了50多斤湿花生。第三次,我将原来种瓜菜的地与花生地整合在一起,全部种上花生。为了种好这一造花生,我和家人花了不少时间、精力和体力。记得下花生种时是打着手电筒的,全家人包括还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饿着肚子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才回家做饭。由于我们的精耕细作,勤于管理,加上风调雨顺,这一造花生获得了较大丰收,共收干花生65斤。这是我有生以来干农活最大的一次收获,因我从小就是城镇人口,没有耕种田地。有了好的收成,我们的兴致也更高了,于是我们第四次种下了花生。
可是就在花生苗纷纷开花下针的时候,房地产商要在这里建房了,花生苗全没了。几年后,这小块地的楼盘建好了,东侧还余下一小片空地。于是,住在该楼盘的朋友王校长打上了这片空地的主意,要与我共同开发。尽管地里满是水泥、砂石,我们还是不怕艰难,一点一点地清理干净,硬是开出了一块60多平方的菜地。王校长还从家乡农村运来些塘泥和草木灰,使之成为一块可耕种的土地了。在王校长及其妻子的带领下,我们在这块地种下了各类蔬菜,还种了甘蔗、木薯等作物。我们常在地里浇水、除草、施肥、摘菜,充分体验了干农活的艰辛和乐趣,分享着劳动的成果。
而今,这片城中荒地要整体开发了,这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城市建设得更美丽更舒适是广大市民的共同愿望。今后,这片曾经闲置多年的空地将变成人们绚丽的家园或高大上的街区,而留给我的还有曾在此片空地上劳作过的难忘记忆。我怀念那段在城里干农活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