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美味罗非鱼
■黄超平
初尝红烧罗非鱼这道菜,是我刚来化州工作第一个月。罗非鱼是大学同学彩娟从杨梅老家鱼塘钓的,厨艺了得的她还亲自下厨。至今我还记得那条鱼的味道:外焦里嫩的鱼肉,经过酱油的小炆煮,再配上葱花辣椒丝的点缀,鲜嫩多汁入味,简直就是色香味俱全。朋友来访,饭菜飘香,笑声满溢,瞬间我那狭小冷清的出租屋变得热闹温情起来。
再次被赠予罗非鱼,是我工作差不多一年后。作为驻村委会的乡镇干部,每周星期三风雨不改跟着村委会的妇女主任瑞娟同志进村入户,宣传政策、登记农村合作医疗缴纳情况、处理纠纷等等。因为主任与我母亲同龄,于我来说,总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每次进村入户,我少了新手的陌生与害怕,反而有一种跟着妈妈串门的既视感,满满的心安。主任知道我是外地人,一个人租房子住,更是对我特别照顾。某日下乡,刚好碰到一村民放鱼塘,收购罗非鱼的商贩已经开着大车离开,村民正在鱼塘里抓漏网之鱼。我第一次看到鱼塘放塘的场景:偌大的鱼塘只剩下脚踝高的水量,集中在鱼塘中央,鱼塘四周都是淤泥,偶尔还有一些鱼翻跳起来,让在鱼塘外面围观的人心痒痒的,恨不得挽起裤腿就加入抓鱼的行列。村民很热情地用蛇皮袋装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罗非鱼塞给主任,主任也没有推脱,把钱放在桌面上,然后拉着我快快离开了。工作结束后,主任搭着我直接回她的家,一下车她就立刻清洗处理罗非鱼,把小的罗非鱼切了头,只剩下鱼身,大的罗非鱼切成片状。处理好鱼之后,又跑进厨房开始煎鱼,煎好凉了一会,她就装了一些递给我,叫我拿回出租屋加热就可以吃了。看着煎得金黄金黄的罗非鱼和忙得满头大汗的主任,我瞬间被感动了。袋子里装的已经不是罗非鱼,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让我在异乡工作满怀安全感、归属感。
有时候对一个地方的认可可能是因为一件事、一个人,又或者是一条鱼。我是山城长大的孩子,惯性思维认为农民都是种植水稻的,2010年来化工作后,才知道自己的见识短浅了,那时候罗非鱼养殖已经遍地开花,已然成为化南地区大部分农民创收的重要渠道,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化工作生活十多年,对罗非鱼不再陌生,红烧罗非鱼、清蒸罗非鱼、干煎罗非鱼已经成为茂名市民饭桌上常见的菜式。特别是近几年,罗非鱼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发展,罗非鱼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化州振兴乡村、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罗非鱼在腾飞,飞向神州大地每一张饭桌。
离开乡镇工作已经有十余年,每每家里吃罗非鱼,我都会想起当年狭小出租屋的那条红烧罗非鱼,也会想起当年驻村委会时像妈妈一样关爱着我的瑞娟主任。家人不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吃罗非鱼,有时候我会笑着不语,有时候我会笑着对家人说:我吃的不是罗非鱼,我吃的是记忆,更是彼此相遇的感恩与珍惜!
岁月飞逝,物是人非,唯有美味的罗非鱼始终如一在陪伴,用饱满的一生丰富我们的味蕾,丰盈我们的口袋,助推我们的经济发展,成为我们恋上这座城的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