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琴师沈鸿术和他的古琴情缘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也是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它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对普通人来说,古琴如它悠长的历史一样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也很陌生。但那一天,让我们料想不到的是,在高州马贵摩天小镇下一个清幽山谷中,一个平静抚琴的身影,一曲沉和柔缓的《平沙落雁》,让我们从历史、文字中来到现实,看到了古琴,听到了古琴,认识了古琴。而更令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位琴师还是一位斫琴师,经他的手,已手工斫制出数以百张计的古琴。另外,他既是一位斫琴师,也是一位传授古琴的老师。
  斫琴,缘于陪伴和对母亲深沉的爱
  弹奏古琴的老师叫沈鸿术,1963年出生于高州马贵镇周坑村委会姜地坑村,虽然已安家在广州,但一年有一半时间会呆在老家姜地坑,主要原因是陪伴老母亲和斫琴。
  沈鸿术在姜地坑村的老家位于一个小山谷中,旁边有翠绿竹林,有流水淙淙,有层层叠叠梯田,有与世无争的宁静。沈鸿术经常在家中二楼天台上弹琴,清幽的古琴声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得宁静平和,每每此时,他的心会非常恬淡平静,有如通过古琴与古人在无声的交流。
  初见沈鸿术,他给记者的感觉是内敛、朴实和自然,正如他怀中的古琴。今年已60岁的他是如何与古琴结缘的呢?沈鸿术说初中读书读到刘禹锡名篇《陋室铭》时,他就非常喜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中专毕业后分配到湛江外贸部门工作,外贸改革全面开放后,他所在的外贸企业不景气而下岗,后来转至广州工作并安家。大约是20年前,身在广州的沈鸿术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个来自江苏泰州的古琴老师,从此开始爱上古琴,痴迷古琴。师从泰州师傅,沈鸿术既学会了弹奏古琴,也慢慢的学识了斫(制作)琴技艺。
  古琴制作与其他乐器有着本质的不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靠纯手工制作,不能规模化生产。“斫”字是用刀、斧砍的意思,所以斫琴只能是手工活,是一种需要融汇文化、艺术、音律、美学修养和木工、漆工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一个优秀的斫琴师在琴学研究以及传统文化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造诣。
  沈鸿术斫琴,起因是经常回乡下陪伴母亲。沈鸿术是一个孝子,虽然安家和工作在广州,但经常是广州、马贵两地走。他母亲为人善良、平和,在母亲的身上沈鸿术学到了许多生活和做人的学问。母亲年纪大了,需要陪伴,所以他尽可能抽时间回到老家多陪母亲。
  爱琴,半生痴迷终不悔
  每次从大都市广州回到乡下,爱的相伴和熟悉宁静的环境,都会让沈鸿术浮躁的内心回归平和,也特别适合自己弹琴。在陪伴母亲的闲居日子中,沈鸿术开始尝试斫琴。古琴的制作木材主要有三种,杉木、桐木和松木。沈鸿术斫琴用的是杉木,而且是最起码两三百年的古老杉木。
  斫琴,斫好琴,需要好琴材,琴材的质量决定古琴的音质。据说琴材的选料,最好是雷击之树,其次是水浸泡过的木材,再次的是古树老木。2010年我市发生“9.21”水灾,造成许多地方山体滑坡。沈鸿术听闻有一千年古杉被洪水冲出来,即刻星夜兼程从广州赶回,花下重金把这古杉购买下来,并专门盖木屋为古杉遮护,留在山上阴干。四年后,再请人把古杉抬下山运送回到家。
  有了这千年古杉作琴材,沈鸿术在2015年斫出了他的第一张古琴并起名“闲云”,这琴的音质令他惊喜和满意,他为此还特别赋词《闲云记》,记录他的第一张古琴诞生经过。
  第一张琴成功斫出,沈鸿术从此也坠落了“万丈深渊”,不断斫琴,痴迷上斫琴。为了找寻上好琴材,他听说到哪里有人家拆旧屋、旧祠堂、庙宇,他都会去到现场,为的是找寻那些有年份的古老杉木。
  沈鸿术老家的斫琴工场分两部分,一个是木工合琴工场,另一个是上漆工场。木工就是把木材最终斫成琴形。古琴的长度为三尺六寸,即长约1.28米,宽20至24厘米。斫琴是纯手工活,斫出琴形后合琴,还要上灰胎3到5次,古琴基本成形,当中,试音调音贯穿整个斫琴过程。
  古琴合琴成形后,还要阴干凉晒一段时间,看看是否会变形。之后的古琴就进入上漆工序。一张古琴单是上漆就要反复30至50次。上好漆,一张古琴就算斫制完成。沈鸿术说,他斫一张古琴前后一般要花4、5年时间,每年斫出的古琴数量约7、8张,到目前他斫琴总量约百张。
  收徒,让古琴悦人并传承古琴文化
  现在的沈鸿术,一半时间在广州,一半时间在马贵老家,这也恰恰适合他的两个身份——斫琴师和教古琴老师。回马贵是为了陪伴母亲和斫琴,在广州他则是一位古琴老师,传承古琴这个中国最古老乐器的文化和教学。
  目前沈鸿术在教古琴的学生有三十多名,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70岁的老人都有。沈鸿术说,学古琴不需要有音乐基础,古琴的琴谱也不是我们熟知的五线谱,一曲琴谱就象一本书。弹奏古琴时左右手各4个手指分工合作,尾指几乎不需要用到,与弹古筝有点类似。据说,在琴界,弹琴的人不把古琴当乐器,它是修心养性的桥梁,是怡人,可悦心。古琴琴音如有慑心力,从琴声中可感悟弹琴者之心、气场,如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在城头焚香弹琴,吓退司马懿15万大军。
  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琴,虽然现在很小众,很难象钢琴、古筝一样大范围的传播推广。沈鸿术说,爱上古琴已是欲罢不能。无论是斫琴还是弹琴,都需要静心、恬淡和专注。古琴之音,淳和淡雅、清亮绵远、意趣高雅,清幽、平和的琴声,令人沉浸,更会让他内心平静,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文/茂名晚报记者郭瑞祥何康源图/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