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马踏镇为群众幸福“加码”

乡村振兴看茂名


美丽的上村村。 通讯员杨进福摄

  茂名晚报讯 记者陈琴通讯员廖晓露杨进福“现在道路宽了,路灯亮了,山清了,水绿了,心里暖暖的!”近日,电白区马踏镇下山村村民黄先生欣喜地说。他表示,村集体经济发展了,产业振兴了,生活环境也越来越舒适,特别是今年以来,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府干了很多实事,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据了解,今年以来,电白区马踏镇党委刀刃向内,自我加压,抓作风促实效,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个个种养特色产业生机勃勃……
  提升人居环境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每逢夜幕降临,该镇长山村的村民们便乘着徐徐凉风,到新建成的村民活动中心,或跳广场舞,或打牌,生活丰富多彩。在下山村,村委会把一片杂草丛生丢满垃圾的闲置地,改造成了文化广场,配置有露天戏台、篮球场和党建宣传栏,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以前垃圾成堆,走路都要绕过那里,现在道路宽敞,修了文化广场,我们农闲时间有了好去处啦!”一位村民高兴地说。
  马踏镇把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打好“干部思想作风转变”战役的“试金石”,因地制宜打造村民休闲活动场地,全面提升乡村人居风貌。“转变作风,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与其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加油干!”该镇主要领导表示。
  此外,该镇今年完成了村道硬底化13.508公里,完成率100%。推进马踏镇段龙湾河、黄羌河、儒洞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总长34.11公里。
  发展特色产业 构建生态农业链条
  今年4月,由马踏镇春龙奇楠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广东省奇楠沉香区域品牌培育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入选省级农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项目负责人黄春龙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可实施推广的技术方法,得到香农、种植户的认可与赞同。目前,该合作社培育的奇楠沉香嫁接苗出圃率高达95%以上,奇楠苗木畅销国内外。春龙奇楠沉香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是该镇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工作的一个缩影。
  由于历史原因,马踏镇一直面临着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比较缓慢的压力。今年以来,镇领导班子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加强技术培训,实行特色种植作为主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共163个。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沉香、南药、“一点红”番薯、“香蜜早”荔枝、杨梅等特色农业。
  “镇党委要求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不断转变观念,持续强化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在龙湾村水稻种植基地采访时,村党委书记冯国杨对记者说。今年以来,马踏镇党委通过“走比看”活动,引导干部转变观念,多方面为群众开拓增收增产思路。“走”即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比”是村和村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看”是要看清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创新工作思路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现在太方便啦,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很多村务信息,事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公开透明,遇到疑问时可以留言向村干部提问,不再跑冤枉路,办事也方便多多了!“该镇黄羌村村民王姨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该镇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并运营电白首个村级互联网平台——黄羌“为村”平台,把党务建设、农技推广、村务公开、乡村服务整合到“为村”平台上,实现农村管理高效率、农村生活智能化,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该镇加快构建五级网格化管理平台,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据悉,结合该镇实际,在1+3+N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镇村片格户五级治理体系,该镇目前有五级网格员504个,已创建居民群504个,导入常住村(居)民任务数15120户。该镇依托五级网格治理体系,将疫情防控、矛盾调解、隐患排查、关爱帮扶、土地托管及集体经济壮大等基层治理事项全部纳入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