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曹江镇昨举办放水灯活动,百船千灯闪耀曹江

六百载“田了节”赓续浓浓乡情


获奖“水灯”。

放“水灯”。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甘杨松摄

扫一扫 看视频

  茂名晚报讯记者李光耀 郭瑞祥 昨天,高州市曹江镇曹江圩热闹了一整天,当地举办了一场迟到的“田了节”,于晚上举办了传承数百年的活动——放水灯。夜色中,现场数以百计的水灯船被村民放到曹江河中,数以千计的水灯随水漂流。水影里灯光绰约,蔚为壮观。
  “田了节”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曹江圩“田了节”放水灯活动是当地一个远近闻名的节庆习俗,一般于每年的中元节举行。今年因受台风和疫情影响,没能在当天举行。活动推迟了一个多月,于昨天举行。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前后,在曹江圩一带,村民会过一个叫“田了节”的节日。“田了节”顾名思义是田事已了,这个时候,水稻晚造已插下秧,田间的农活已基本完成,接下来是一段农闲时间,没有强度大的劳作。许多地方就有了“田了节”“秧了节”这样的地方节日,也是农民期许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祈福节庆。在茂名各地农村,“田了节”时间不同,风俗不一。
  曹江圩的“田了节”据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中放水灯是当地群众欢度“田了节”的最重要节目,从明朝相传下来,一直沿延续至今。
  曹江圩昨天好热闹
  昨天中午12时半开始,曹江圩逐渐热闹起来。人流虽不多,以当地村民为主,可精彩程度却不小,颇有看头。
  当地的一众男女小青年当上了“演员”,穿上汉服走在江边的一段街道上,展示了汉服的魅力。下午3时20分,“水灯节”筹委会对今年村民制作的灯船进行了评比。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参评的水灯以一米至两米为主,有做成航空母舰样的,有做成渔船样的,有做成竹排状的——各船皆有主题与特色,共同点就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富国强。这些进入“总决赛”的灯船一般由当地的竹子制作,也有些以泡沫为底座制成。
  经评委会认真评选,共有六艘船被评为一二三等奖,其中42号船、由霍叔所制作“游舰”脱颖而出,夺得了第一名。
  刘叔是一名连续参加此项活动数十年的村民,他的作品仅获得优秀奖。他告诉记者,举办评比活动,主要是激发村民的创作热情,让这项在当地传承了数百年的活动得以继续下去,为乡村振兴赋予更强的文化力量。
  百船千灯闪耀曹江河
  昨晚8时半开始的“放水灯”是活动的重头戏。“放水灯”又叫“水灯节”和“放排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晚8点前后,曹江圩、霍村一带村民,家家户户点上香烛,把事先制作好的河灯拿到河边,许上心愿和祝福,再慢慢放入河中随水漂流,以纪念祖先和祈福平安。
  与其他地方放河灯不同的是,曹江群众所放的水灯全部是村民纯手工制作,而且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材料以曹江盛产的香蕉树为主,也有些村民以竹为材。记者发现,有些村民制作的灯船极其简洁,就是用一般蕉树皮扎上几片簿竹片就成了灯船,简洁明了。
  据村民霍叔介绍,曹江水灯传统的制作材料就是香蕉叶梗为主,再用竹签、红线扎绑形成河灯飘浮基座。曹江水灯造型各异,但大都以船型为主。在农历七月十四前,家家户户已提前做好水灯,到放水灯当天,还会有一个评比,看谁家的水灯制作得最好、最漂亮。每块香蕉叶中间都会有一条蕉叶梗,蕉叶梗松软,易于漂浮,在曹江这个香蕉之乡又便于取材,是制作水灯的好材料。村民把香蕉叶砍回家,割去两边的块状蕉叶,就剩下蕉叶梗。把数条蕉叶梗并排,用竹签从中穿过,再用红绳绑紧,就形成了水灯的飘浮基座船排。每艘水灯船排有高有矮,在三至五层不等,有的还配有风帆,形态各异,就象一艘艘不同的小船。船排上插上蜡烛或安放其它朵朵莲花灯,就成了别致的水灯。
  夜色下,明月当空。一盏盏莲花灯、一个个植物制成的小灯被点燃。盏盏河灯顺流飘去,河面流光溢彩,闪闪烁烁,非常壮观。
  昨晚10时,放水灯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