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化州林尘镇塘墩南坡村抗美援朝老兵黄绍武
有“五种身份”的司号兵

黄绍武年轻时的照片(资料图片)。

黄绍武吹起保留下来的号子。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黎雄摄
茂名晚报讯 记者黄楚凡 通讯员杨华栋一个小小军号,在战场和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司号兵根据领导指示,可号令指挥军营一日的生活和训练,可指挥队伍和传达作战命令。
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司号兵,他已耄耋之年,有五种身份,他就是化州林尘镇塘墩南坡村的黄绍武。1949年3月黄绍武入伍,1953年入朝参战,曾立三等功。近日,茂名晚报记者采访他时,精神矍铄的他,拿出一把珍藏很久的冲锋号,用力一吹——“叭叭叭、咑咑咑”声音洪亮,穿透云霄,听后热血沸腾,令人不禁想起烽火连天的岁月。
历经艰苦训练才能成为司号兵
在塘墩南坡村一栋漂亮的小楼前,坐着一位穿着旧军装的老人,看上去精神爽朗,气质不凡,他就是司号兵黄绍武。听说记者采访,他专门从深圳儿子的家中赶回来。黄绍武说,他有5种“身份”:司号兵、炮兵、公安、支部书记、农民。众人听完哈哈大笑。
1949年3月,黄绍武在家乡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时年15岁。由于他为人踏实机灵,办事稳妥,训练刻苦,18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连队领导下来挑选司号员时,一眼就相中了他。从此,他走上神圣又充满挑战的司号兵之路。
当司号兵,首先就要面对一沓约十几厘米厚的号谱,这些号谱共有100多个号,必须背得滚瓜烂熟,不能出错。黄绍武分在通信连,每天就是熟悉号谱,训练吹号。连长专门安排了一个专业排长训练他们。每天凌晨4时起床,吹号2个小时,期间不能停,不能饮食,甚至不能上厕所。必须熟记日常生活号、冲锋号、集队号、开饭号、休息号、起床号、战斗号、代号等。
要成为司号兵,首先学吹响,再掌握吹打7个音,然后再吹号谱,烂熟之后,约三个月才进行考试,分笔试和实操。实操是在山头上考,两人一组,一个监考官。一直吹至无任何差错才合格,若有一音吹错,回去训练几天再重新考试,必须人人过关,须每个号谱吹得准确无误。
司号兵知道首长编号有严明纪律
黄绍武说,新兵训练结束,考试及格后,司号兵即分配至各个连队。此时,司号兵一般会安排在部队首长身边。部队每开拔一处,就地重新编号,既保密又安全。此时,遵首长指令,吹出什么号,请某号首长到哪里去,相关首长一听,明明白白,马上行动。这首长编号是部队的绝对机密。“有时,三更半夜用号令请某首长到某处去,全靠吹号指挥。号令一响,声透旷野,传递的既是指令,又是一种精神,胜利的精神。”黄绍武说,司号兵一般不多说话,时刻保持清醒,他知道部队指挥调动号、首长号等诸多绝密信息,一把号令,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着部队的命运和首长的安全。
入朝参战前夕,黄绍武一班7人被土匪围困在湛江某处,就是黄绍武的号救了他们。危急之下,他用嘹亮的声音连夜吹起军号,用号音说明情况,请求部队过来增援,从而解围。在参战部队,常常用司号调动部队,调动首长,及时报告军情,指挥战斗,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司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953年,黄绍武秘密入朝参战,保家卫国。那时他被安排在4539炮兵部队。部队首长发挥他记性好眼力好会编号的优势,专门安排他负责站在山头观察敌机来袭的方向、数量、机型、距离等,迅速报告哨长,从而指挥炮击,打完之后马上转移。晚上不能开灯,有一次晚上开车翻下山脚,他说自己差点死去……
退役不褪色当了公安又当农民
据介绍,黄绍武由于作战勇敢,在部队表现优秀,被通告嘉奖,荣立三等战功。1955年援朝回国不久即转业,分配到柳州铁路公安处当警官。4年之后,由于旧伤复发,身体不好,他自愿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村支书。他根据过去塘墩一带常受水患威胁的实际情况,团结带领林尘塘墩一带群众,开荒造林,修建江堤,防洪保土,使罗江防洪堤塘墩段“固若金汤”,几十年来从没崩塌。村民至今忆起,仍竖起大拇指称赞。从公安到村支书再到当一个普通农民,黄绍武经历精彩。他身份变了,但初心不改,情怀满腔,军人本色依旧,对村民和村中事仍然充满关心热爱,不时抽时间向村民讲革命故事,鼓励村民勤劳才能致富,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