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老骥伏枥,逐梦常青
——读薛伟雄作品有感
■如风
生于斯,长于斯。人在中年以后故乡是心底的栖息地。薛伟雄写故乡在《淡淡的乡愁》《家乡的秋收》《过年》等作品中已把那袭怀乡的思绪写得细腻。前年他写《家乡的岁月》:“南海之滨,康边岭下,聚居着薛姓子民,那是我的家乡。”我们仿佛看到他的家乡峙仔依山傍海,风景独好,那纸乡土情怀,飘送着六十年代的村山海韵和他年少走过乡村泥泞的足迹。岁月沧桑,似水流年把铅华洗尽,我认识薛伟雄在一次文友交谈中,他刚从公务员岗位退休,操劳了半辈子,老骥伏枥志在为文这份坚守实在难得。他文字里飘过故乡红树林的海风、盐咸地、鱼塘,在海之畔,蓬勃生机的鱼米之乡,共同的地缘关系,让我读他多了一个知音。
我对薛伟雄的敬佩是他疏淡的笔里尽见对父母的怀忆。父亲走后,他与母亲、妹妹相互依靠。在海边长大的他养成了宽广的胸襟和厚重的个性。青春如梦,他父亲离开了半个世纪他惦念了半个世纪。他在《记忆中的父亲》写道:“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夜,空中没有一片云,海上没有半点风,我睡在木船甲板上,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父亲拿来一把葵扇,坐旁边一扇一扇地为我扇风、驱蚊,使我安然入睡,我酣睡了一夜,父亲守在我旁边坐了一夜。”那个夏夜,并非一点风和云也没有,作者运用虚拟的写法,写出那夜的万籁俱寂。总有一些岁月静好,总有一些风平浪静,总有一些画面留白,宁静的夏夜,父爱似是这样轻淌无声。
他讲述父亲后来因病举债,病榻上嘱他要还清数目,他工作后赚来的钱终于还清了债务,了却他父亲走前一桩心愿。他回到故乡,徘徊屋后,流连海边,父爱一幕幕在记忆里重现,“子欲养而亲不待”,文字里寄托着情深似海的父子情。《生日这一天》记叙了作者少年时的艰困,母亲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读来是母子连心,即使在艰苦的岁月,作者仍能吃到母亲煮的鸡蛋。老人迷糊时,他说着方言土话:“咕噜咕噜,啊唵”,陪母亲回到自己牙牙学语的时候读来感人。他在《怀念》写到:“村里过完年例,还在上演最后一场大戏。”“戏台上突然密锣紧鼓,不知道是为了压轴还是为娘送行。子时,曲终人散,锣鼓哑于戏台,娘闭目于老屋。”我想,他写罢此文时,母爱万丝千缕已化作了思念,《怀念》文中的孝道,读来让人热泪交织,他对父母的纪念,正是今日社会需要弘扬的家风孝道,这是他的可敬之处,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
薛伟雄在写作上立足本土,在《茂名日报》和《茂名晚报》发表过许多文章。他对报社的知遇之情怀有感恩,如在《走过2021年》发表心声:“人生有夕阳,生活无黄昏”“我老来学步,让文字归于心,用墨水涂鸦时光,记录生活”,字里乐观向上,率真而温暖。
《一本学生证》写了一位青年志存高远,因错过报名读函授,冒昧给原山西省王中青副省长写了一封长信,领导的关切圆了他的读书梦,作者后来考取了文学专业,他对副省长当年的帮助不敢忘失。王阳明讲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提出做人要有良知,说的便是做人的感恩。
薛伟雄在写作过程中擅长讲述故事,叙事中带着抒情,故乡在他的笔下美好如画,画里有着留白。如《水东湾红树林栈道》:“每当置身其中,总让我心旷神怡,即便心存烦恼,也会被栈道下海水冲走,苦闷会被红树林风吹飞,脑中空白时,会被白鹭嘎嘎声音充实。总之,来到这里,一切的一切,将会宠辱皆忘!”作者通过红树林、大海、风、白鹭等故乡风景的描写,借景抒情烘托出红树林给人心境宁静。
作者在中秋时节写了《月悬中天》,独自夜行,触景生情,思绪从职场生涯回到梦里的家乡,时间在行走的鱼塘边,在大海的潮起潮落间,在母亲的针线穿梭里不经意地溜走。“凡尘多少事,人间多少情,生活苦与乐,都随风去,随水流。今夜,人在栈道,月影孤照,心中有话向谁说?”月下思索,读来有经历世事如幻淡看人生的洒脱,也有文人独处的孤寂。
作者在写作上表达的思想与主题具有一致性,他的文章紧扣时代主题,贴近生活。文风简洁,语言朴实是他写作的一大特点。他的文字粘带乡土气息粘带大海的粗狂却也不失淳朴,显然是受到大众欢迎的。
繁忙的公务生涯已过,一袭闲情尽寄在文字里。薛伟雄通过文学实现心境的归寄,寄托有他的乡思愁绪与故土情怀。他在《家乡的岁月》说:“如今岁月斑驳了我的容颜,人在暮年乡愁更浓。”老骥伏枥,逐梦常青,他惦念的是故园的那片土地,惦念峙前那一片海,惦念遗落在前尘梦影那片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