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螃蟹
■周华太
“三伏天,不用怕,捉螃蟹,不饿娃……”孩提时的儿歌,那寅吃卯粮的日子、冒着三伏天到田间捉螃蟹之事仍历历在目。
螃蟹,于田埂挖洞,多长在稻田水塘坑沟活动,觅食小鱼虾。螃蟹虽然肉质不丰厚,但它整个身体可作桌上肴,既可以煲汤煮食,加上土制的豆豉(淡者更佳)炮制出炉的螃蟹,真可谓闻香垂涎,过齿留香啊!还可以捣烂成浆,就是乡下有名的螃蟹浆。说到捣螃蟹浆,得从在田间捉螃蟹的那情景道来。
螃蟹,多在水中生活,过冬时才进到洞里面去。洞是它挖出来的,在洞口塞上新泥便可安然度过冬天。但“狡猾的狐狸终逃不过猎手”,只要挖开洞口用钩子勾它就可以出来了,如果它死活不肯出来,就落得个分尸的结果了。
螃蟹要度冬,但也很怕热的。如果稻田的水温被太阳晒得烫手的时候,它就会迅速从洞里面爬出来,上田埂去,爬到稻草上。那年三伏夏收完毕,耐不住高温的螃蟹趴在稻草上面,嘴冒着白沫抓住稻秆,吱吱作响。其时的田间,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提着水桶的,有背着鱼篓的,忙着捉螃蟹。欢笑声、赞叹声,回荡在田间——“哎哟”的叫痛声,吸引了邻近的伙伴们,原来是那个叫虾九的小个子被一只大公蟹钳住了,有个叫小诸葛的伙伴认真地说:“虾九,不要怕,你只要连续说几声‘牛吃禾,牛吃禾,把手连蟹放到田水里,它就马上放开啦!”虾九依计行事,真灵!大家都笑了。是螃蟹听得懂人语吗?非也,小动物为了逃命,放到水里的它有了逃生的机会,当然“走为上计”!
一个多小时过去,大家的水桶、鱼篓,甚至布袋子都差不多满了,大个儿的、小个儿的,还有软壳的,丰收了,大家正准备打道回府的当儿,祝三奶说话了:“你们今天收获可不错吧,多余的可以拿到圩上出售,既可让城里人尝尝鲜味,又可换回些油盐;再者,多余的还可以用来擂螃蟹浆。”那时,整个村子就像一个制蟹浆的大工厂:笃笃声、唰唰声……犹如一曲曲田家的丰收乐,令人神往。
大约一个星期吧,这家开浆煲,那家开浆罐,家家都有自己亲力亲为的产品。他们不比谁的多少,只比“厨艺”,有调葱蒸的,有调蒜泥的,但谁都离不开白酒这个主要调料。进餐时,螃蟹浆又是煮青菜的好手,令人“食过返寻味”,连盆子里的粥水都吃完了,肚子撑个圆卜卜的,这是“不饿娃”之由来也。
另外,一位“老掌故”介绍说,老公蟹还有鲜为人知的药用价值,用它泡酒可治牲口骨折、骨痛等外伤疗效。
光阴荏苒,时过境迁。成群的鸭子几乎村村可见,鸭子们已成了田螺、鱼虾、螃蟹等小动物的“天敌”,螃蟹等濒临“绝迹”的境地。不过,倘若需要药用时寻觅田埂亦还是有的。
“五月初五古粽籺,七月十四簸箕炊”,数不完的美食,但乡间那远去的颇具特色的煎煮螃蟹以及那孩提时捉螃蟹的道道风景,仍然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