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沉迷网络,谁之过?

第一期


  无心向学,情感淡漠,自我封闭——恶性循环;
  交际弱化,视力下降,身体虚弱——放纵自我;
  逃避现实,网上赌博,传播污秽——心理扭曲!
  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什么是沉迷网络
  沉迷网络:是指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沉迷网络倾向:中国疾控中心定义——在非学习工作的状态下,每天上网时间
3小时,且至少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即有沉迷网络倾向。
  1.因为上网而对爱好、交际等其他娱乐活动失去兴趣;
  2.多次想停止上网,但总不能控制自己;
  3.因为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
  4.向家长或老师、同学隐瞒自己上网的事实;
  5.明知会导致睡眠不足、上课迟到、与父母争执等负面后果,还是继续上网;
  6.对没有网络的日子感到恐惧、无聊、空虚;
  7.宁可多花点时间上网也不愿意与人交流等。
  二、沉迷网络有什么危害
  (一)影响学习成绩
  据调查,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中学生,其中50%的同学是因为经常玩游戏而无心向学,导致学业不佳或成绩下降,且已形成恶性循环。
  (二)淡化人际关系
  由于经常沉溺在网络空间,不必与他人面对面打交道,易导致部分学生情感淡漠,交往减少,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缺少兴趣,逐渐倾向自我封闭。
  (三)损害身心健康
  1.体质下降。处于身体发育关键阶段的青少年,一旦沉溺于网络世界,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日常的生活规律完全被打破,导致饮食不正常,体重下降,睡眠减少,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严重者易发生猝死。
  2.视力下降。学生近视问题与长期使用电子产品不无关系。据茂名市疾控中心监测显示:2021年我市学生近视率为55.6%,比2020年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较2018年高出2.11个百分点,说明我市学生近视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3.道德弱化。由于缺乏自律和师长的有效管理,部分青少年缺乏人生目标追求,在网络上自由任性,无拘无束,在网络游戏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易导致人际关系弱化、亲情淡薄,“撒谎”、“脏话”等不良行为尤为突出,不利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据调查,有31.4%的青少年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37.4%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什么大不了的”。
  (四)影响社会和谐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过度地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易造成角色的混乱,迷失真实自我。尤其是受到挫折时,易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消极地逃避现实。甚至出现心理扭曲,易发生网上赌博(借贷)、传播污秽、窃取信息(机密)、传播网络病毒等网上违法违规行为,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常见因素
  1.自尊心受挫。青少年有较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面对父母、老师和同伴等具有强烈的“认同”需求,但在现实社会中,青少年被肯定和被批评的比例是失衡的,往往是批评远远多于鼓励,易导致部分青少年自尊心受挫。而网络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存在感”,尤其是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难免会迷恋于这种平台。
  2.成长环境影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孩子变成什么样,父母须考虑到自己应该负主要责任。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应酬和娱乐等,疏于对孩子的有效管教,缺乏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忽略了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培养,往往采取“儿少期不管,青春期严管”的逆向管理方法或“自由式”管理,间接地“培养”了孩子沉迷网络。尤其是暴力、离婚、失婚、失独和留守等特殊家庭环境成长的青少年,更应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3.网课缺乏管控。由于受新冠疫情防控的大环境影响,学校日常的课程调整为线上网络授课,导致学生们接触电脑、手机等网络平台的时间迅速增多,且因为缺乏学校和家长的有效管控,在网课之余,部分学生往往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走进游戏空间,尤其是有“沉迷网络倾向”的青少年,“上网课”无疑就是玩游戏的一种机遇,一种借口,促使身陷网络空间而无法自拔。
  (茂名市健康教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