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漾文间

——读黎贵散文集《中国能,一定能》


■如风
  平头淡装,天庭宽阔,厚厚的眼镜下双目炯炯,像是一位文化人的形象。
  造福乡梓,敢为人先。他是化州劳模,也是化州好人。这些年,他礼贤下士,努力奔走,为家乡修建了塘坑大道,兴建了村文化广场,建设了图书馆等等乡村基础配套设施。
  他的名字叫黎贵,是化州市作协副主席,也是“老牌”文学写作者。
  黎贵一九九二年开始发表作品,当过教师、记者、机关职工,三十年来风雨兼程,文海弄潮,在报刊常见其名,已出版了著作十本,高产高量很难得。
  初夏,黎贵寄来其近年出版的四本个人作品集,其中《中国能,一定能》是去年六月份出版的,他嘱我写几句体会,我欣然应允。
  《中国能,一定能》是黎贵抗疫期间所写,分三辑,除了抗疫辑“低吟浅唱”,另外两辑分别是“化州美食”“药草拾贝”,共六十余篇文章。如把“低吟浅唱”看作是集子的驱动,美食与药草便是两翼。
  抗击疫情和防控期间,黎贵的作品凸显了时下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作为一名卫健干部,他的抗疫战场在后方。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黎贵负责市防控办文电法规组工作,宣讲防疫知识,撰写材料,编制简报,亲上一线采访。正是有了这些亲身经历,使他在此期间写下《中国能,一定能》这部具有纪实性的作品。他用语果决,充满信心,给人以士气提振。他在文中说:“不知道这场疫情还会持续多久,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越过黑暗,迎来曙光。”他的自信从哪里来?我想这是人文涵养给了他精神动力。他的抗疫檄文,给勇士以鼓舞,他抱持这份医者仁心,削发明志,表明抗疫必胜的信心。当援鄂的李林生、王彩玲、黄睿三位勇士归来时,黎贵写下了“春暖花开,山河无恙”的展望。黎贵谈抗疫防疫,谈责任担当,谈年轻人应当持有的态度,淡淡的文字读来是守护家园的浓浓深情。
  文人写家乡美食是文学作品里绕不开的话题。大抵文人多数都是食客,文人里不乏也有美食家。我去过几次化州,知道化州的香油鸡闻名遐迩,可惜我平日茹素,久不知肉味。黎贵写化州香油鸡,娓娓道来,像是向外地客人介绍化州的美味佳肴,让人难以克制。从黎贵的美食篇里,我倒是欣赏他写的杂粮五谷,如《丽岗竹头红》,这篇文章乡土味浓,他写到用学生送来的竹头红招待到访文友的一些细节,勾起了我三十多年前乡居的回忆。
  化州是药草之乡。在文集第二辑“药草拾贝”里,给人展现了化州中药淳朴之美。黎贵写牛大力,善于引用史料,讲述关于牛大力的由来与冼夫人的故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他给人讲述牛大力具有补虚、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的功用,宣传药草的药用价值。黎贵写的沉香与化橘红都是化州两大药草品牌。化橘红有善治寒咳、利消化之功,在作者的笔下写得深入,接地气,对弘扬化橘红文化无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五指毛桃》《熟地黄》《鱼腥草》《藕节》均让人领略了化州土地肥沃,药草荟萃。黎贵显然有着比较丰富的民间药学知识。
  黎贵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他这本集子里,《新安访古》与《高州行吟》是黎贵写得尤为出众的两篇散文诗。《新安访古》写到琉璃庵、榕树茶、古驿道,写景抒情,意境深远不失古韵。《高州行吟》中的根子贡园、杏花村、粤龙山意象横生,耐人寻味,也很出彩。“在知青园,标语、农具、插图、雕像争相窜进眼眸,记忆伴着热泪,一起走过的日子,难忘与珍惜。”在杏花村这座陈济棠与夫人莫秀英的旧居,黎贵体悟到了人生的况味。寥寥数行,铅华洗尽,那种旧时代历史的沧桑感瞬间浮现,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黎贵的勤奋与内敛值得同行学习。为文,他始终如一。读他的文字,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文学情怀是灼热的。在文学路上,他与人为善,结交了许多朋友,如他在《缘来时那么深爱您》中说到吴小英、陈艺平在文学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他讲述的报纸情:“我朝思暮想的情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想,这种体会,只有深爱文字的人才能感同身受。黎贵的高产高质,源于他对文学无怨无悔的一往情深。
  黎贵文风朴实,通俗易懂,这是他的“真”。他的作品有层次感,富有可读性,这是他的“实”。他并不是以华丽的文采去夺人眼球,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在文学的路上,黎贵有着众多文友同行,不会孤独。藉此,我衷心祝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