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学术交流论坛 驴友自助游 女子足球会……
看古人诗意的生活日常
草长莺飞,正是春游踏青赏花时。相对现代人的踏青赏花拍照发朋友圈来说,古人的春游“戏”更多:不仅有现代人也常举行的放风筝、植树、踢球等项目,还有围地赏花等风雅活动,更有恋爱大型见面会、学术交流论坛、驴友自助游、女子足球会……除此之外,古人生活还有哪些“诗意”的日常呢?
了解古人的生活,其精神世界有怎样的气象,方才可以推陈出新,找到当下的方式,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既有内涵又有趣味,同时具有无限延展的空间。
先秦两晋时期:春游浪漫抒怀先秦是一个浪漫奔放的年代。人们春游的主要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谈情说爱。为了方便青年男女的感情交流,官方制定了固定节日——“上巳节”,农历的三月初三。
《诗经》记录了许多当时春游的情景。比如《国风·郑风》里的《出其东门》,起首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溱洧》里说“士与女,殷其盈矣”。在这种情意绵绵春游气氛里,年轻男女在郊游的过程里两情相悦,中意的就互赠芍药一定终身,“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既风雅又浪漫。
唐宋时期:春游盛行
盛世唐朝,春游的情形就大为不同了。《唐诗纪事》记载,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很快形成了全民性“春游热”。杜甫都忍不住发了一首《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在当时的京城长安,有种专供女士的春游模式:女士们联袂郊游踏青,路遇好花,就在花前“铺席藉草,围坐一圈”,说说笑笑,还解下身上的红裙递相垂挂。妇女除了围坐赏花外,骑马郊游也开始盛行,《虢国夫人春游图》描绘的正是这一场景。
到了宋朝,春游不再像唐朝那样是个举国狂欢的节日,但也专门设有“踏青节”。人们外出踏青更多地选择清明节,“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周密《武林旧事》),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春游主题。不少名画都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的情景。
虽然扫墓祭祀成为主题,但宋代以来春游内容开始多元,春游更为动态。明代在春游时开始了全民健身运动,各类体育项目日益增多。其中,女子蹴鞠让人眼前一亮,明初女子踢球能手叫彭云秀。陈继儒《太平清话》说:明初彭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游江海,叩之,谓有解一十有六,詹同文赠之以滚弄行”,说彭云秀会16种踢法,全身触球永不坠地。
古人喝茶很讲究
除了春游内容丰富外,古人还有很多日常的爱好,比如,爱喝茶。很多人认为,茶的颜色漂亮又霸气,就是好茶。但是在宋人那里,“色味皆重”是一个不好的评语。按宋徽宗著的《大观茶论》里谈到的好茶标准是:“甘香重滑”。这个重,不是重口味之重,而是讲结构、内质、茶的力道,这不仅体现了宋人的口味,更体现了宋人的审美。
品茶这方面古人是要言不烦,尤其是《茶录》与《大观茶论》,都能直指问题核心。宋徽宗的品鉴理念,更是大大超越时代。再比如,调饮茶,现在各种茶饮料比比皆是,但都是借鉴咖啡的方式。而古人在很多领域做了很有益的探索,比如黄庭坚《煎茶赋》,同样做调饮,但从养生到口感、到趣味都兼顾到了,比现在的调饮高妙许多。
《大观茶论》,通过宋代八部极具影响力的茶书经典——《茗荈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结合当下品茶生活,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