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春耕时节,探访信宜径口民俗
舞春牛,将农事搬上舞台

“春牛”。

2020年参演茂名美食节信宜主场文艺演出。

表演者在练习春牛舞。

表演者向记者展示“春牛”。

牛尾表演者黎爱文(右)是“舞春牛”第四代传承人。
在我市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项是与春耕春牛有关的,那就是信宜径口“舞春牛”,这是一个春耕情景再现的舞蹈。3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信宜市金垌镇径口圩的基层文化中心,探访“舞春牛”。
文/茂名晚报记者李光耀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甘杨松
流行于信宜西北部片区的“舞春牛”
当天,记者来到信宜市金垌镇径口圩附近时,有不少村民正在插秧,田野中已见不到水牛在耙田,取而代之的是小型打田机。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耕牛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舞蹈“舞春牛”作为当地的文化活动,被传承了下来。
“舞春牛”是农家称颂牛的辛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象征性歌舞。据金垌镇公共服务中心李千介绍,“舞春牛”发源于信宜的径口镇,曾流行于信宜径口、安莪、朱砂、茶山、洪冠等地,后又流入与信宜径口接壤的广西容县、玉林、北流和合浦等地,历史悠久。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开初,牛用泥塑造,名曰“土牛”,不能舞。后来由当地一位姓李的秀才(名字不详)按照《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一条牛,用竹和纸扎成牛头,用画有黑色漩涡状毛纹的深灰布拼缝成牛身,由男女2~3人演唱牛娘调,春牛则用1人舞牛头,1人披牛衣舞牛尾,由八音锣鼓开路,春牛居中,舞蹈队在后,边走边舞,依次到各村表演。
表演时先由春牛在场上绕圈、刨蹄、晃角、甩尾、滚泥,伴随着演唱,像舞狮一样舞起来,动作较为简单。春牛后面,由数名乃至数十名牛公、牛娘组成的舞蹈队表演各种农事活动,青年以木叶伴奏。春牛队每到一家,先舞动春牛,以示祝贺,接着,牛公、牛娘边唱边舞,唱词都是五、七字偶句,按方言声韵分上下句,唱腔为牛娘调,配以锣鼓打击乐,节拍和谐,韵味长,通俗易懂,题材多以教人如何处世做人、孝敬老人,浪子回头,勤俭持家及养好耕牛,催耕催种,精耕细作,从犁田耙田到浸种、下种、插秧等,一年四季的农事记要和节气特点,题材广泛,教育知识性强。
盛行于晚清,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舞春牛”盛行于晚清,演出的场所由起初乡镇中所设的春牛亭发展到乡村的空地、晒场、祠堂或地主大厅,演出时间一般在春节至元宵期间。1979年后,“舞春牛”由模型表演发展到真人表演,主要演员有牛郎、牛娘等,自此演变成“牛娘剧”,从季节性的群众业余文艺演出活动变成专业或半农半艺的营业性演出,深得群众的欢迎,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现在所见的“舞春牛”,对道具制作进行创新,使得动作细腻娴熟,形象逼真生动;并加入了其他舞台元素,使动作更加惟妙惟肖;对唱词进行加工,曲调或抑扬顿挫,或深沉缠绵,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使之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以及模拟牛的动态和习性,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形象逼真,基本上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运用。
当天,在李千的召集下,7名演员先后来到位于径口圩的基层文化中心舞台,演习了几遍春牛舞。虽是短短几分钟,牛头与牛尾的表演者已是大汗淋漓。当天的道具“牛”就是他们自己制作的,记者观察道具“牛”的体型比常见的一般水牛还要略大。牛角长近60厘米,“牛面”长达60厘米,十分逼真。
据了解,春牛舞表演者共8人,分别饰演牛郎、牛娘和舞牛者等角色,其余为舞蹈表演者。目前的舞蹈及唱词都经过了改造。
全舞分四节:第一节为贺年。鼓乐声中,牛郎、牛女与春牛载歌载舞向乡亲们庆贺新年;第二节为开耕。牛郎在《春耕曲》中架上牛轭,驭牛犁田、耙田。耙田毕,牛郎卸下牛轭休息,春牛在一边吃草,牛女表演播种、插秧;第三节是戏牛。春牛脱缰狂跳乱跑,牛郎赶上欲穿牛绳,被牛角抵弹跌倒,牛郎束手无策。牛女在《爱牛曲》中爱抚春牛,牛驯服地到河边自由自在地戏水、搔痒,牛郎顺势扼住牛头,穿上牛绳,牵牛至一边休息;第四节是丰收。在《丰收曲》中,牛女喜气洋洋地收割、打谷,挑起金谷与牛共舞,欢庆丰收。最后是以歌颂升平社会收场。
春牛舞已传承四代
春牛舞自有明确的传承人后,至今已传承四代。当天的牛尾表演者黎爱文就是第四代传承人。第一代是莫五(1913年出生),第二代是莫学化(1930年生),第三代为唐受成(1955年生)。黎爱文则是1958年出生,2012年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记者了解,目前该团队的平均年龄已偏大。该镇已物色了一些新演员,通过培训后加强该文化项目的力量。
“舞春牛”是当地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要勤劳才能致富、勤俭持家的精神,所以深受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