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省级非遗项目核雕(缅茄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梁毓宜

于盈寸之核 显大千世界

▲作品《缅茄仙子》。

▲梁毓宜每天坚持雕刻。

他随手拿过一旁的刻刀,借着放大镜,如针尖般的利刃对准一头蓄势待发的“斗牛”,寥寥数刀,鼓胀的肌肉呼之欲出……尽管已是83岁高龄,省级非遗项目核雕(缅茄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梁毓宜的双手依然稳如泰山,他神情专注,仿佛手中捧着的不是一方果核,而是在他刀锋下徐徐展开的大千世界。

兴趣所致专注雕刻

“这些是我近几年来的作品,那些是以前做的一些精品……”近日,记者来到梁毓宜位于茂名市区的家中,只见他一边介绍,一边轻轻地把自己的缅茄雕刻作品摆放在一块大红丝绸上。饭厅的窗台边放着一张小圆桌,上面有台打磨机,旁边有几十种大小不一的打磨刀头,还有一个白色塑料盒,放着5把自制刻刀。打磨机前面是一面放大镜,最妙的是固定放大镜的工具竟然是一个老式山形夹。梁毓宜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在这张小圆桌上潜心“琢磨”。

他是怎样与缅茄雕刻结缘的呢?在打磨机的“嗡嗡”声中,他回忆起了自己入行的经历:梁毓宜的父亲擅长做手工鞋子,年幼的他在耳濡目染下,对手工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画画和雕刻。虽然没有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完全靠自学,但他在画画上展露出不俗的天赋,创作过许多油画作品,也为他后来走上雕刻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毕业的梁毓宜去了湛江的一个化工学校读书,还有一年就可以毕业时学校解散了,没有工作的他只好回到高州分界镇做鞋子。1965年,23岁的梁毓宜人生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当时有一位领导发现他有美术基础,就把他调到高州角雕厂学角雕,随着角雕市场的没落,他转而跟随老师傅张文梓学习缅茄雕刻。

“一般人没有美术基础,做不了缅茄雕刻,但是有美术基础的人也不一定就能雕得好。”梁毓宜说,他恰好对两者都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挑战在方寸之间精准把控雕刻对象的结构和造型,兴趣所致让他坚持缅茄雕刻60年。

不断创新提升技艺

刚学习缅茄雕刻时,梁毓宜专注传统的湿雕法,也就是将缅茄种子浸湿后再进行雕刻,但这样做出的产品随着时间推移会发黑变形,不便收藏。于是他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并结合角雕经验,终于开创了一条“干雕”新路子。

“缅茄种子买回来后,一般先收藏半年才能加工,水分残留太多是无法进行精细雕刻的。”梁毓宜介绍说,第一年等表皮收缩了开始打坯,打好坯等一年再做粗工,等到需要精雕细琢的时候材料也比较硬了,所以做一个好的作品起码要三年时间。

梁毓宜擅长雕刻十二生肖、龙凤、八骏马和八仙等,他会根据每一颗缅茄种子的独特形态为其“量身”构图,“因材施技”避免浪费。他最满意且无法复刻的一个作品叫《缅茄仙子》。这件作品源于他年轻时的一个冲动,当年他觉得一块种子太小很难雕刻,于是把十几块种子的“蜡头”堆叠起来,可是做得不是很理想,被丢在了一边。30年后的一天,他发现这块半成品还在,彼时的他技术越发精湛,于是起了继续雕刻的念头,但因为材料是堆叠起来的,改动极难,而且作品还因疏忽掉在地上断成了两截。就在他万分苦恼尝试把断面合起来时,突然灵光一闪,巧妙地顺应断面瑕疵将人物的头偏了一下,作品变得更灵动自然了。历经30年这件名为“缅茄仙子”的作品终于完成,也成了梁毓宜干雕缅茄技法的代表作。

几十年来,梁毓宜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刀工和提升审美水平,比如他将“镂空法”雕刻技艺运用到极致,从曾经的“双龙戏珠”到现在的“九龙戏珠”,刀法更加复杂,作品也更加精致。

今年,他又做了新尝试,雕刻时保留“蜡头”表皮。因为雕得越深,颜色越重,以前是磨掉皮后再雕刻,导致作品颜色渐渐变深失去原来的韵味,而现在保留表皮后作品色彩更持久,也更亮丽了。“现在只有龙和凤可以雕得薄一点保留表皮。动物还不行,留皮颜色无法统一反而突兀。”梁毓宜指着龙身、凤羽说,保留外皮的质感和颜色,细节可以看得更清楚,整个作品都亮起来了,尤其是“九龙戏珠”的那颗珠子成了一大亮点。

从“干雕”法到现在的“留皮”雕刻,60年来梁毓宜从不懈怠,潜心钻研,始终坚守传统缅茄雕刻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和创新。

收徒授业赓续传承

缅茄雕刻是融合了美术、雕刻和文学等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高州缅茄雕刻艺人几百年来探索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缅茄树作为外来树种,相传几百年前从缅甸传入我国,只有高州的缅茄树生长至今,结的种子稀少非常珍贵。在明代,高州的民间艺人就开始利用缅茄种子雕刻成艺术品了。2012年,缅茄雕刻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梁毓宜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缅茄雕刻)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缅茄雕刻的传承和发展,梁毓宜每个月回高州两次为学徒教学,“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缅茄雕刻,喜欢这个的年轻人很少。原来有5个学徒跟我学,现在坚持学习的还有3个。这门艺术要学习很长时间,练很长时间才能成功的。”梁毓宜说,这么多年来,他发现了不少问题,很多来学习的人不懂结构,雕的比例也不对。“动物不同其他东西,大家都见过,人人都懂,一雕得稍微不像,人家看得出来。比如鸡是比较简单的,但如果头脚雕得差点,就会不够生动。”梁毓宜表示,缅茄雕刻比较难学,除了要有绘画基础和雕刻技术,最重要的是对这门艺术感兴趣,要有耐心才能学得好。


文/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池榕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