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化橘红中药文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锋五十年的坚守与传承

一缕橘香传古今

▲化橘红烟斗。

▲李锋正在使用传统压珠工艺制作化橘红珠。

“用心把住金色火,细心烤出精品药。”这句祖训,自李锋童年时代便深深烙印在她的心中。作为化橘红李氏橘园第24代传人、化橘红中药文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接过祖辈世代传承的化橘红产业,在传承化橘红中药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传统技艺,在时间的沉淀中坚守匠心传承。

李锋投身化橘红事业五十余载,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30多项个人荣誉。这些奖项,正是对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遗匠心传承、勇担社会责任的最好赞誉。

时光淬炼,匠心传承

化橘红是中国“四大南药”和“十大广药”之一。2006年,化橘红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化州获授“中国化橘红之乡”的称号;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化橘红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第七版、第八版、第九版)》的处方用药。

从明代开始,化橘红成为朝廷贡品,一直到清代。官府在每年化橘红收获季节,都要派兵守护,清点果数,逐一编号。光绪年间《化州志》记载其“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自古以来就有“南方人参”之称。

化州特定的气候、水文及土壤中特有的礞石和多种微量元素孕育了化橘红这一独特物种。1486年(明朝成化年间),李锋的祖先便开始在化州宝山种植经营化橘红,一直传承至今。539年的历史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

作为化橘红中药文化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锋回忆起与化橘红的渊源,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跟着爷爷在化橘红园里劳作,听他讲种植知识,那些童年时光仿佛就在眼前。记得有一次,我贪玩没看住火候,还被爷爷打了手心呢。”爷爷对品质的严苛要求,深深烙印在她心中。

“我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全部掌握化橘红种植与炮制技艺。”李锋说,学习制作化橘红最难的是选土、烘烤和闷润(发酵)三个步骤。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的年代,她只能通过“眼观土色、鼻闻土味、用水浸土观状态”来判断土壤是否适合种植化橘红。

20世纪90年代末,政府发出包山植林的号召,李锋意识到振兴李氏橘园的时机已然到来。她精心选址,与长子余品皓一同承包了2600亩山岭,毅然重启化橘红种植事业。她坚持选用最正宗的毛橘红树进行嫁接,并不断改进防虫害与加工烘焙技术,成功使这门几近失传的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截至目前,已拥有10137亩的自有化橘红种植基地,如今正值郁郁葱葱的盛产期!

守正固本,创新赋能

化橘红炮制技艺的核心在于毛橘红的独特炮制技艺。这种技艺通过“发酵”等古法工艺,将化橘红果制成具有止咳化痰、健脾消食等效果特别明显的珍稀药材。

从采摘到炮制出产品,化橘红需要经历三十六道工序,包括摘果、脱青、切片、烘干等核心环节。李锋解释道:“祖辈是用沸水脱青,但现在用烘炉,脱青烘干一体化,最大程度保留化橘红的品质。化橘红最关键核心的工艺就是烘干,这个工艺就一直有保留,以前祖辈是用柴火,我现在仍坚持用柴火烘干。”

对李锋而言,柴火烘干不仅仅是工艺上的选择,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她深知:通过柴火烘干炮制出来的化橘红,口感和药效会更好。这种执着,体现了非遗传承中“守正”的精髓——保留传统技艺的精髓,才能保证化橘红的药效与品质。

2005年,李锋创建了化州化橘红药材发展有限公司,开启了化橘红产业的现代化征程。她将种植基地扩展到一万多亩,并严格按照GM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实现了传统种植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她也成了这项非遗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她积极谋求创新,加强与中山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其中,与中山大学合作研发的中药五类发明新药“红珠胶囊”,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完成三期A临床试验,这是将传统药材推向现代化、标准化的重要一步。

“我们积极投入创新研发,在传统产品如化橘红片、化橘红丝的基础上,已成功推出10多款化橘红深加工新品,包括化橘星爆珠、橘红浓缩液、化橘红棒棒糖等。每一款创新的药食同源产品,都巧妙融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李锋的目光始终投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责任担当,薪火相传

“我们李家经营化橘红是行善积德,用化橘红去帮助更多人,而不是一味赚钱。”祖父的教诲,李锋始终铭记于心。她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

她毅然打破了“祖传技艺不外传”的禁锢,将种植、炮制技艺倾囊相授给乡亲们,帮助他们增收致富。谈及这一转变,李锋说:“李家化橘红技艺原本有不外传的祖训,我也曾有过顾虑。但随着对文化理解的加深和公司的发展,我意识到它属于大众。”她的公司每年为600多户农户提供10万株化橘红幼苗及技术、销售支持。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带动约700人次就业,为周边种植户提供超过3000元/户的直接经济收入。

面对传承人才短缺的困境,李锋借助“种子计划”等平台,通过技艺展示、实践教学,不遗余力地向年轻学子展示化橘红文化的魅力。在2025年广东省“种子计划”启动仪式上,她为学生们现场授课,并带领他们走进化橘红博物展览馆和橘星科学科技馆实地研学。在公司投资建立的化橘红博物展览馆、文化馆和橘星科学科技馆内,常能看到她手把手教导年轻人完成传统压果的身影。

如今,传承的火炬已顺利传递至下一代。她的两个儿子余品皓、余品宽已分别成为市级和县级非遗传承人。更令人欣喜的是,由李锋主笔,余品皓、余品宽参与撰写的40万字图文并茂的《化橘红图志》即将出版,这无疑又为化橘红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在李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穿越时间的坚韧力量——那是对传承的敬畏与坚守,也是对未来的开拓与担当。橘香缕缕,穿越五百余年时光,化橘红文化因她的传承守护而愈发醇厚,也必将在新一代传承人的手中,奔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珍珍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