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民俗风物

绽放年例文化新魅力

西粤君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广州会场,潮汕英歌舞动感而铿锵的魅力令世人惊叹。这是粤东的力量。其实我们粤西有一种民俗叫年例,有许多战舞的原始元素与雏形,我们缺少的是发现。

比如,茂名冼夫人战舞,高州四大园花船竞演,潘茂名养生太极功夫,石鳌塘“走将军”,电城妆春年例“走公”,长坡旧城千年城墙宴,电白彭村“走火龙”,飞马村外嫁女旗袍秀,化州常岭村“游塘”狂欢,忠平社万人火把节,信宜六双花灯万人游……这些壮观瑰丽的茂名年例民俗活动,揉合了体育竞技、非遗传承、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农耕文明、团队精神与美好信念。这是粤西地区民间巨大的力量,这里绽放出粤西最瑰丽的人文风情。

图片1.png

高州忠平社年例绽放粤西力量之美

年例习俗萌芽于岭南古老的祭祀。化州“跳花棚”、雷州“走清将”年例,石鳌塘“走将军”年例等保留傩文化元素。粤西傩文化起源于雷州半岛图腾崇拜和雷神祭祀传统,其历史可追溯至古百越族群的原始信仰。粤西地区作为移民聚居地,傩文化融合了广府、客家、雷州、闽南及俚僚文化元素,但核心祭祀功能保留。

图片2.png

石鳌塘“走将军”年例傩面画像

粤西年例习俗,以茂名年例为主体,参与人口达920多万。“茂名年例”,以岭南祭祀文化为核心,在粤西茂名市及附近湛江吴川市、廉江市及广西北流市等地区,以冼夫人文化为主体,以宗亲文化为维系,受高凉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响,由历史上多次南迁带来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补充,不断发展演化,经过沉淀、传承、繁衍而来的一种岭南文化。茂名年例民俗活动几乎遍布广东省茂名市全境,包括:茂南区、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镇隆、水口、东镇、北界、丁堡、池洞),附近湛江吴川市、廉江市及广西北流市(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平政、扶新),广西陆川县古城镇等。这些地方属于明清时期高州府地区、高雷廉道、民国高雷道、高州、广东南路行署等管辖。茂名年例重点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发展,以茂名县城(高州古城)为中心辐射粤西及广西附近地区。近年来我与茂名市文化馆馆长邹志、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赖阳郁共同研究考证,“年例”词语及习俗来源不断刷新。

“年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孟浩然《早梅》诗句“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原指“每年照例”。“年例”一词也出现在《明史》“食货志六”,指明朝正统年间以后政府补给边郡的年度费用。 ‌明朝财政制度中,“年例”属于边镇岁费的一部分,主要用于支付边防将士的俸禄及日常开支。反映了明朝对边疆防御的财政保障体系。

“茂名年例”作为习俗,最早起源北宋时期。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三“窦州”记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戊日为腊,男女盛服,椎髻徒跣,聚会作歌。”这是年例习俗的最早文献记载。

图片3.png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三“窦州”记载年例活动

图片4.png

明嘉靖《广东通志》卷二十记载年例活动

茂名年例习俗盛行明清及民国时期。明嘉靖《广东通志》卷二十记载:“高州府……土旷民稀,俗尚简俭……其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戊日为腊,男女盛服,椎髻跣足,聚会作歌……唐宋以来习俗日变……有中州之风焉”。清道光《高州府志》卷三“风俗”记载:“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图片5.png

清道光《高州府志》卷三“风俗”记载年例民俗

清光绪重修《茂名县志》卷一记载:“二月祭社,分肉入社,后田功毕作。自十二月至于是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清光绪重修《电白县志》卷三“风俗”记载:“各乡行春傩礼,演戏。曰做年例”。清光绪《化州志》卷二“风俗”记载:“正月朔后,城乡各为社,会择善歌者为童子鬼衣鬼,甲寅夜,持铃合歌奏鼓乐,上下坛场,翱翔缓步谓之跳元宵。仍用道士化纸为马,祈豊乐也。”清光绪《信宜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元宵,城市家悬彩灯,亲朋聚赏萧鼓,歌讴之声达旦。多于是月乡傩,名曰年例。”《高州民国日报》记载,民国初年县城北关街八社同庆之时,各社均进行了盛大的“年例”巡游。

图片6.png

清光绪重修《电白县志》卷三“风俗”记载年例民俗

1997年版《茂名市志》第二十五编第二章“风俗习惯”记载:茂名的民间节日,除传统的“八大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鬼节、中秋、重阳、冬至)外,最重大的节日是“年例节”。2006年版《高州县志》第二十篇第三章“风俗”记载:县内的民间节日,除传统的“八大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鬼节”、中秋、重阳、冬至)外,最重大的节日是“年例”(春祈)。2012年2月,“茂名年例”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18年茂名市委宣传部编印丛书之《茂名年例》详细记载茂名年例习俗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日期、特点、过程、年例菜式、代表活动、文化意义、社会价值等。

我在《茂名年例》专著及多篇年例文化研究文章中指出,年例与三者的关系。一是年例文化与冼夫人关系。凡是有冼夫人庙宇地方都做年例。《广东地名探源》记载,茂南、高州、电白、化州和廉江、吴川及广西北流市等地,是冼夫人当年活动区域,这一带年例习俗最集中。二是年例与诸神信仰有关。包括菩萨、观音、华光大帝、土地公、孔子、冯公、妈祖、关羽、潘仙等。“拜潘仙”信俗,也为年例注入古老的道教元素。在年例祭祀、游神活动中,总会出现头戴道观、手拿浮尘的道士,这是潘茂名文化的民间体现。三是年例与祖宗崇拜有关。在某些信俗的朝拜仪式中,具有明显的家祭和宗族祭祀色彩。电城庄垌村“妆春”庙会是蔡氏村民纪念先祖蔡秋涧,电白旦场村年例为纪念明代“萧”“李”两位将军。

图片7.png

电城庄垌村“妆春”年例祭祀蔡氏祖先

2017年网络评选十大茂名年例之后,2025年2月茂名市文化馆、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评选“茂名市十大民俗特色年例”,作为列席专家与评委之一,我们认真倾听了群众的意见,收集大量原始的素材,认真核实,深深感受到高凉文明的厚积,特别年例文化在粤西城乡的基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家乡情结,为一大群年例文化传承人的无私奉献而感动。“茂名市十大民俗特色年例”包括:信宜六双花灯年例、高州忠平社年例、高州四大园年例、羊角鸡公口年例、电城妆春年例、鳌头飞马年例、长坡旺利村年例、化州莞塘村年例、长坡旧城年例、镇隆飘色年例。“茂名市十大民俗特色年例优秀奖”,包括高州雷垌年例、贺村东岸年例、石鳌塘“走将军”年例、合水“逛井”年例、高州南湖塘年例、高州分界圩年例、电白彭村“走火龙”年例、电白旦河村年例、合江旺埇村年例、化州常岭村年例。

图片8.png

高州长坡旧城的千年城墙年例宴

2025年3月,由茂名市茂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街道)主办,茂名市茂南区文化馆、茂名市茂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镇街道(文化站)承办的“茂名市茂南区十大特色年例”评选结果,包括鳌头飞马年例、羊角鸡公口年例、石鳌塘“走将军”年例、新坡合水“逛井”年例、公馆黄鳝根村汇缘年例、袂花宋村年例、镇盛樟岭社年例、金塘州村年例、山阁元屋岭年例、河东岭咀年例。

图片9.png

“粤西年例之王”高州四大园年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由唐宋以来,由俚僚人农业丰收的载歌载舞,到明清时期高州府官方祭祀与冼夫人信俗,到当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自信,“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年例文化成为社会交际、商贸往来、民族团结、反哺工程、拉动城乡经济内需的动力,往往在年例活动的浪漫队伍中,许多男女找到心仪的风景。

图片10.png

信宜六双花灯年例成为年青人喜爱的集会

图片11.png

长坡旺利村年例火把节

展望新时期年例文化的发展,当前中国文化发展处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时期,推动文化自信与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致力于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众文化。粤西年例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一部分,我认为必须坚持传统文化根源,坚守茂名年例核心元素:“祭祀、庆丰收、社会联谊”。提倡年例习俗“潮”起来,让更多年青人参与,树立地方文化品牌,打造文旅IP,推进年例文创产品。盘活地方习俗与经济元素,让年例适当“久”一点,在茂名地区秋冬时期可以开展“翻秋”年例,拉动城乡消费。将年例饮食与高凉菜深度结合发展,立足粤西地区将“年例宴”“年例菜”向外推陈出新绽放年例文化的时尚魅力。

图片12.png

飞马村外嫁女回娘家赋予年例新风尚

图片13.png

高州年例木偶传承赋予时尚元素

(作者廖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年例文化研究首席专家、“茂名十大文化名片”丛书之《茂名年例》作者、2017年纪录片《年例》总撰稿人。)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