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唐少莲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旨在通过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课程体系重构及教学支持中心建设,推动质量保障体系从“教”向“学”的转型,响应全球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浪潮。
中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理念转型
一是从“管理学生”向“服务学习”的学生本位转向,其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重构制度逻辑。传统模式强调行政管控与规范统一,学生作为被管理者被动适应既定流程;而“服务学习”范式则主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高校需通过制度供给支持其个性化成长。这一转型体现为三大维度:在治理结构上,推动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评估决策,建立“学生—教师—管理者”协同治理机制;在资源分配上,从硬件投入转向学习支持系统建设,如开发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学术指导与心理服务体系;在评价标准上,从关注纪律遵守、考试通过率转向追踪学习投入度、能力增值与长远发展。然而,中国实践仍深陷于行政主导的路径依赖:资源配置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评价缺乏教学激励,课程体系刚性抑制选择自由,致使“服务学习”停留于理念层面,亟待通过权力下沉、文化重构与技术创新实现实质突破。
二是从“教师中心”向“学习中心”的教学文化深层重构,其核心是以学生学习效果与发展质量取代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绝对权威。这一转型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形成师生学术共同体。其核心是通过高频互动实现思维训练与能力建构。然而,现实仍受制于行政化教学管理、规模性授课模式及教师评价的科研导向,师生互动频次与深度不足,“独白式”课堂仍占主导。未来需通过推广小班研讨、完善教师教学激励、发展“以学为中心”的评价工具,推动师生关系从单向传递走向双向建构,真正实现教学文化从“教”的控制逻辑向“学”的支持逻辑转型。
中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是课程体系柔性化。旨在通过跨学科选课制、学分互认与个性化培养方案,打破传统刚性课程结构的局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跨学科选课制允许学生跨越专业边界选修课程,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学分互认机制通过建立“学分银行”和校际协议,实现学习成果的便携式积累与转移,增强学习路径的灵活性;个性化培养方案则基于学生兴趣、职业规划与能力差异,定制动态课程组合,支持多元发展目标。当前我国高校仍面临行政壁垒、资源分配不均及评价体系僵化等挑战,需进一步强化制度协同与技术支撑,真正实现从“规模培养”向“个性成长”的范式转型。
二是教学评价多元化。通过学生评教、学习成果评估和社会评价三重维度重构评价范式,旨在从单一行政主导转向多元参与,以学生学习效果与发展质量为根本导向。学生评教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与监督,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学习成果评估聚焦能力增值与认知发展,采用档案袋、rubrics等工具量化学习成效;社会评价引入雇主、校友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验证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我国,学生评教流于形式、学习成果评估标准缺失、社会评价机制薄弱等现象仍客观存在,根源在于行政化评价文化与科研导向挤压,亟须建立系统化、透明化的多元评价体系,真正赋能学生学习主体性。
三是支持系统整合。其核心在于教学发展中心与院校研究机构的协同赋能,以形成教学改进与管理决策的闭环。教学发展中心聚焦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创新与学习效果评价推广,通过工作坊、咨询服务和教学研究,推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院校研究机构则系统收集与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就业反馈及资源投入信息,为质量评估与战略规划提供证据支持。二者协同旨在破解传统中教学与管理脱节的困境,实现从数据驱动到教学改进的无缝衔接。然而,实践中,这两类机构往往各自为政:教学发展中心资源匮乏、影响力有限,院校研究偏重行政绩效而忽视教学维度,导致协同机制虚化,数据未能有效反哺教学。未来需通过顶层设计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共享数据平台,并将学生学习效果作为协同核心指标,真正赋能“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质量提升。
中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转型路径
推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从“教”向“学”转型,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顶层设计需明确学校使命与战略规划,制定柔性化的政策框架如学分互认制、跨学科选课机制和资源倾斜方案,为基层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与方向指引;基层创新则依托院系与教师自主性,鼓励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探索、学生学习成果的多元化评估及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的实践,形成自下而上的改进动力。关键是通过建立“教学支持中心—院校研究机构”协同机制,整合数据驱动决策与教学反馈循环,将学生学习效果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同时配套教师激励政策(如教学贡献量化评职)、学生自主权扩大(如专业选择自由)和常态化质量迭代文化,确保政策落地与创新实践相互赋能,最终实现全校范围的质量提升与学生发展双赢。
推动从“教”向“学”的转型还需深度融合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与西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操作化:一是将“师徒制”传统与现代导师制结合,建立常态化师生学术共同体,通过高频互动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二是借鉴“知行合一”理念,在课程设计中强化实践导向与跨学科整合,例如在通识教育中嵌入项目式学习、服务学习等模式,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三是利用数字化工具重构传统“教学相长”的反馈机制,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测与个性化支持。同时,需通过教师发展工作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论融合培训,以及改革评价体系(如将学生发展增值作为核心指标),系统性推动文化转型,最终形成既有中国人文底蕴又符合国际前沿的质量保障新范式。
推动从“教”向“学”转型必须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变革的并行策略。技术赋能方面,整合学习管理系统、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工具,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行为、能力增值与个性化需求,通过学习分析平台提供动态反馈与自适应学习路径,支持精准教学干预;制度变革方面,重构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成果(如技能掌握、批判思维发展)作为核心指标,改革教师考核机制以奖励教学创新与学生指导,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如教学支持中心与院校研究办公室数据共享),确保资源向学习支持服务倾斜。操作性上,可优先试点智慧教室与数字档案袋系统,配套修订学分认定政策,扩大学生选课自主权,并开展教师技术应用培训,形成数据驱动决策与制度适应性调整的闭环,最终实现技术与制度的互促共进,赋能学生主体性发展。
基金资助:广东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生中心-主体际性-持续改进: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 的 创 新 探 索 与 实 践(2022GXJK272);广东省2022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审核评估视域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研究与实践(粤教高函【2023】4号)。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