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岭仔社区一角。通讯员 黄林明 摄
10月26日上午,85岁的黎绍明对着镜子仔细地整理好衣领,出门前对老伴儿笑着说道:“我先去社区把油领回来,等下我们一起去参加重阳敬老宴。”上午9点半左右,茂南区城南街道大岭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十分热闹,不时传出老人们爽朗的笑声。当天,大岭仔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开展“重阳敬老传美德,邻里共叙敬乡情”活动,为该社区400多名60岁以上社员发放重阳福利,并组织重阳宴。这一幕温馨的场景,正是大岭仔社区扎实推进典型村建设,成果惠及于民的生动写照。
重阳活动现场温情满溢,典型村建设提升老人幸福感
当日上午,在大岭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社区志愿者有条不紊地为老人们登记、核对信息,将一瓶瓶金黄的花生油递到老人手中。志愿者告诉记者,对于行动方便的老人,可以到现场领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由邻居、好友等代领,或者由志愿者送上门。黎绍明顺利地领到了自己和老伴的那两份花生油,脸上满是笑容。他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幸福指数很高啦!我和老伴两个人,每月一共能领到1400元生活补贴,每月还有两袋米,现在重阳节又来领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典型村建设让我们实实在在得了好处。”
现场,不少老人一边等待领取福利,一边拉着家常。“你看咱们社区现在多好,路修得平平整整,晚上路灯亮堂堂的,出门散步很方便了!”“是啊,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社区对我们老年人的关照也是无微不至,很舒心!”老人们你一 言我一语,话语间满是对社区因典型村建设而发生巨大变化的赞叹。
中午12点左右,老人齐聚在大岭仔文化中心广场。现场数十张圆桌整齐摆放,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菜肴,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饭菜,畅谈着生活的点滴。“这样的敬老宴我们社区年年都搞,大家聚在一起很热闹,确实让我们老年人感觉到被尊重。”70多岁的黎阿婆高兴地说,并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她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体会到了社区在典型村培育中营造的尊老敬老浓厚氛围。
典型村福利保障实现从出生到养老全覆盖
重阳福利只是大岭仔社区作为典型村,全力保障居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自2008年以来,该社区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以发展社区集体经济为重点,通过盘活集体土地资源,整合土地集中出租等方式,壮大社区集体经济,为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福利待遇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该社区以典型村建设为抓手,每年支出约250万元用于居民福利保障,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福利体系,包括为60岁以上长者发放大米和生活补贴、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励等,还实行了全员免费体检制度。
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黎金科告诉记者,今年,社区在典型村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60岁以上老人的福利标准,除了每人每月可领取30斤大米外,60岁至69岁的老人生活补贴由原来的300元提升至500元;7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补贴由原来的500元提升至700元。
不仅如此,为积极响应国家生育政策,减轻社员家庭生育、养育负担,大岭仔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典型村建设过程中,特别制定了普惠性的生育补贴政策,并已于今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社员家庭凡是符合生育政策的,每名婴幼儿每月均可领取300元补贴,直至年满5周岁。“从出生到老年,我们社区都有相应的保障,努力打造典型村‘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幸福样板,若有居民去世,我们也会向家属发放一定的抚恤金,体现人文关怀。”黎金科介绍说。
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夯实典型村建设根基
如今欣欣向荣、福利优渥的大岭仔社区,曾经也有过艰难岁月,多年前该社区集体还背负着50多万元的债务。但近年来,该社区以典型村培育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盘活物业、再投资闲置资产等方式,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快速增长,为各项福利支出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近几年,我们社区的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大约有10%的增长,特别是去年和今年,我们已经达到260万元至280万元的规模。”大岭仔社区居委会主任黎国栋自豪地说。
据了解,该社区成功引入了外部有实力的投资者兴建商业综合体,盘活了多个合作社的集体自留用地,现每年为这6个合作社一共带来10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近年来,大岭仔社区积极融入“百千万工程”的发展大局,深挖其独特的城郊区位优势,将壮大集体经济与典型村建设紧密结合,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从2008年的3800多元,增长到2023年的25000元。
典型村建设成果显著,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扎实的经济基础助推了典型村建设的全面提速。2022年,大岭仔社区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2023年,该社区成功通过了“美丽宜居村”的验收。该社区还以入选“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村培育对象为契机,对社区公共设施、居住环境等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提升。2024年已完成龙田村的排水口、宝丰成入口路面、虾公岭村污水管网的改造,完成龙田村22户赤膊房外墙改造。今年,该社区计划新增一条9米宽的虾公岭村道,并对大岭仔村破损的入村主干道进行改造,目前正在施工中。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让典型村的“成色”更足,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 通讯员 黄林明 邱秋梅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