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蔡湛
在电白区望夫镇花山村的乡间小路旁,一座座乡村微工厂悄然崛起,成为扎根乡土的“产业细胞”和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5座微工厂的经营领域从特色农产品加工、注塑制品到家居装饰、电子产品,年产值达6600万元,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而且以无污染“小而精”的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日前的翔实报道,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兴办微工厂“以工兴农、以产富民”的“百千万工程”在乡村落地转化生动实践图景,而且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小切口”撬动乡村振兴上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发展微工厂首先要立足于本土资源禀赋,走特色发展道路,以特色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牛大力是当地的土特产,花山村的牛大力加工厂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每年免费提供1.5万株种苗给农户,还提供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由于销售顺畅,微工厂正在扩建,进一步做大生产规模。而另一座加工环保塑料丝的微工厂利用闲置的校舍改造成厂房,生产的鱼缸刷丝、扫把丝等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由此可见,发展微工厂要从乡村实际出发,不盲目照搬城市工厂的发展套路和模式,无论是发展农产品加工还是盘活农村房屋,都体现了不贪大求全、打造低成本竞争力的发展智慧。乡村微工厂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与市场对接,花山微工厂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在于其特有的活力和韧性,以“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经营,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值得其他乡村借鉴的。
乡村微工厂发展风生水起,得益于精准对接乡村的现实需求,解决了村民“顾家与增收无法兼顾”的难题。乡村微工厂是一项民生工程,不仅回应了村民就地增收过上好日子的心愿,而且对凝聚人心共建乡村发挥了潜移默化作用。无需大规模征地、不依赖复杂配套、以灵活经营嵌入乡村肌理,成为连接家庭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微工厂扎根乡村,让村民不用离乡背井,既照顾家庭又能赚钱,以小工厂聚起乡村振兴大能量。一家生产塑料保鲜盒盖等产品的微工厂将部分生产线从深圳搬回家乡,发挥了乡村劳动力优势,年产值从500万元提升至900万元,工人从33人扩至55人。工厂负责人坦言,工厂扩产固然令人开心,但更让人欣慰的是能帮助乡亲就业造福家乡。因此,微工厂找到乡村发展的“小切口”,是实现投资者、管理者与村民共赢的有效平台,应当科学规划、精心布局、有序推进,以绣花功夫扶持微工厂健康成长,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进村民福祉。
乡村微工厂不仅创造了帮扶就业增加收入的经济效益,还催生助力乡村治理的社会效应,对改变乡村面貌乃至村民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开办微工厂,开拓便于村民就近就业的产业,不仅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学习技能、充实自己、增收致富,而且降低了村民就业成本和社会管理成本,对乡村治理和振兴具有深远意义。随着微工厂的崛起,越来越多就业岗位涌现,120多名村民实现了本土就业,让人气重回乡村,花山村各项公共事业得以蓬勃展开。全村完成村道硬底化18.7公里、安装路灯600盏、建成3个公园、7个篮球场、3座公厕、1个卫生站和文化广场,还建成23个垃圾收集点,实现污水净化处理,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见,将微工厂的辐射效应延伸至乡村治理层面,能够增进产业联结的参与感,让村民增强主人意识,积极投身乡村公共建设,让乡村治理由“单向管理”转变为“双向互动”,聚合改变乡村面貌的力量。
花山村微工厂的崛起和兴旺,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百千万工程”给乡村带来的嬗变。目前,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的大背景下,微工厂在电白广袤乡村蓬勃发展,全区办起乡村微工厂130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帮助2.7万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微工厂在乡村落地,是“百千万工程”的一项成果,蕴含深切人文关怀,彰显了炽热为民情怀和务实发展智慧。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