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讲台上的重阳

■劳小颖

“老师,重阳节一定要写登高吗?”下课铃响前,一个穿工装实训服的学生,一边收拾电工课本一边问我,语气里带着犹豫。仿佛在他眼中,这个古老节日与手边的螺丝刀、电路图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不写登高插茱萸也行。”我笑了笑,“你可以写写昨天给父母打的电话,记忆里阿婆蒸的松糕,甚至你现在最想为家里老人做的一件事。”

记忆里的重阳,是从祖母的灶台开始的。蒸笼整夜吐着白雾,糯米香混着柴火气,把老屋熏得暖烘烘的。

晨光里的宝山公园,街角刚出炉的拖罗饼,祖母灶台蒸腾的白雾——这些记忆像化州橘红的经络,早已长进我的血脉里。

这些年见过不少热闹节庆,却始终觉得,化州的重阳最是熨帖。它不在喧闹的排场里,而在邻居相赠松糕时眼角的笑纹中,在罗江秋夜那轮特别清朗的月光下。

这份独有的温情,胜过世间所有华丽的仪式,让我年年此时,总要一遍遍回想。

三十三年了,粉笔灰沾在袖口的感觉还像昨天一样真切。

那是我从师范毕业的头一个秋天,分配在化州南隅的乡镇中学。教室的窗总也关不严,山风裹着稻梗焚烧的气息灌进来。重阳前后,远山一层层地染上赭色,村民们挎着竹篮,沿着山脊线缓缓移动,像去赴一个千年的约。

那些年的重阳,总有学生悄悄在我桌上放些心意——还沾着泥的花生,带着露水的番石榴。阿强塞给我两个橘红果,小声说:“老师,重阳该吃这个的。”手指还带着果园的清冽。

晨读时,他们用化州土话念诗,平仄跑调得可爱。我站在讲台上忽然明白:我教他们平仄对仗,他们却教会我,诗不在书里,在刚摘的橘红果上,在沾着泥土的花生里。

后来,我走进了电大的天地。彼时的电大,本身便是一个小小的江湖,容纳着中职的学子与求知的成人。我的重阳,开始变得复杂。与成年学生论及“悲秋”,字句背后,是他们具体的人生况味。

那跑运输的电大学员,有天下课追出来,在走廊昏暗的灯下叫住我。

“劳老师,”他声音有些哑,“你讲的‘月是故乡明’,我懂。”他说半夜开车经过老家村口,总看见有盏灯亮着。“就那一点光,让人知道还在回家的路上。”

这个被风吹日晒磨糙了脸的汉子,说完这话,眼神一下子软了下来。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2013年,电大、职中、技校、化师四校合并,全部搬到下郭区新建的学校。学校挂着两块牌子——同一座校园,两重天地。我的身份,也随之在职校语文教师与开放大学文学教师之间自如转换。

在职校的语文课上,面对这些即将与机械图纸、电路板打交道的年轻人,我试着把重阳化进生活里。问他们:“除了登高,还能为老人做些什么?”答案格外实在——修好漏电的插座,教会视频通话,或是默默记下爷爷奶奶爱吃的菜。

那篇《化州的秋味》发表后,几个学生犹犹豫豫地围过来。“老师,”一个女生小声说,“我奶奶也会做这种松糕。”她顿了顿:“可我们这辈,没人学得会了。”

这话像颗种子,悄悄发了芽。后来便有了“寻味化州”的活动——让孩子们回去跟长辈学做那些快要失传的糕点。最让我触动的是那个学厨艺的男生,他竟把阿婆凭感觉的手艺,一一换算成精确的克数与分钟。

实训室里,蒸笼的热气袅袅升起,模糊了孩子们年轻的脸庞。我忽然明白,所谓文脉相传,不过就是让老味道在新厨房里继续飘香。

周末的开放大学课堂总是格外安静。台下的学生大多人到中年,指尖还留着劳作的印记。那天讲到“莼鲈之思”,话音未落,就看见好些人轻轻点头——这些常年在珠三角打工的游子,眼神里都藏着一条回家的路。

下课了,那个在东莞打工二十年的学员迟迟不走。他嗫嚅着:“万里悲秋常作客,说的就是我们啊。”暮色里,他转身赶最后一班去工厂的车。

我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门口,忽然明白:诗词不是尘封的老古董。当它在异乡人的叹息里复活,便成了照亮现实的光。

重阳又到了,我带中职烹饪班学生去了城里最后一家老糕饼铺。七十多岁的老师傅手还是那么稳,糯米在他指间翻飞,蒸汽朦胧了皱纹。

有个学生看了很久,轻声说:“我奶奶也会这些,她总说没人愿意学了。”

作坊里热气袅袅,他那句话,沉甸甸地落进每个人心里。

回去的路上,学生们格外安静。我知道,此次的见闻正在他们心中发酵。

回到学校,我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是二十多年前在电大教过的学生,现在在广州工作。他说每年重阳都会想起我教的诗,想起化州的拖罗饼。今年不能回家,特意托我代他买一些送给家里的老人。

挂了电话,窗外的罗江还在静静地流。三十三年了,我从乡镇教到县城,粉笔灰染白了双鬓,也看着一代代化州人,在机器的轰鸣声里悄悄守护着什么。

秋风捎来实训车间的金属声响,那个问我问题的学生正伏案写字。我知道他写不出“遍插茱萸”的句子,但他笔下奶奶的松糕、父亲的叮嘱,何尝不是另一种诗篇。

粉笔灰落在教案本上,细白的一层。年年重阳,都是这般模样。

此刻浮现在眼前的,不是古人诗句,而是化州老街刚出笼的松糕热气,是学生听讲时微蹙的眉,是那些悄然传递了千百年的心意。

这便是我——一个教书人的重阳了。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