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萱禾 摄
■杨文绍
“山水有清晖,清晖能娱人。”这个国庆,我们携着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一家四口踏上了前往阳朔的旅程,去奔赴一场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秋日盛宴。
十月三日晚,夜幕轻垂,我们终于抵达阳朔。西街在璀璨灯火中苏醒,如一曲流动的盛宴。霓虹交织成网,人流如织,笑语不绝。儿子像只出笼的鸟儿,在人群中穿梭,满眼闪烁着新奇;女儿则在一家家文艺小店前驻足,凝视那些手绘明信片与扎染布艺,眼中尽是温柔。空气中弥漫着复合的香气——桂林米粉的酸辣鲜香,竹筒鸡汤的草木清芬,螺蛳鸭脚煲的浓郁醇厚……每一种味道,都在舌尖编织成阳朔最生动的夜晚记忆。
翌日清晨,我们泛舟于遇龙河上。韩愈笔下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在此刻得到了最真切的印证。河水澄碧如练,竹筏轻移,划开一池晨光。两岸青山如黛,有的若仙女临风,有的似将军仗剑。儿子探手入水,感受那沁人的清凉;女儿静坐筏头,将这幅水墨长卷深深印入心底。水光潋滟,倒影婆娑,我们仿佛也成了画中之人,与天地共呼吸。
午后,我们造访徐悲鸿故居。这座静默的院落,仿佛仍在低语着大师与这片山水的知交深情。“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先生的艺术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每一幅真迹、每一件旧物中流淌。孩子们凝神倾听讲解,眼中初识了对艺术的敬畏。立于这方小院,我们恍若听见历史的回响——正是这方灵秀山水,滋养了先生笔下骏马的奔腾、漓江的烟雨。
傍晚时分,我们漫步漓江之滨。落日熔金,为江面铺就一条流光之路。江风拂柳,水波不兴,儿子赤足踏进浅滩,惊起水花如碎玉;女儿临风而立,眺望远方叠翠的峰峦,神情专注。此刻的漓江,正如徐迟所描绘的——“大地的画屏”,而我们,有幸成为这画中流连的旅人。
尽管国庆的阳朔人潮如涌,但这份热闹,反而更衬托出此地山水的恒久与包容。阳朔人用他们的淳朴与坚守,守护着这方天地,让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岁月的温度。
十月五日的晨光中,我们踏上归途。行囊里装满遇龙河的碧波、漓江的晚照和西街的烟火。林徽因说:“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爱,是暖,是希望。”阳朔于我们,正是这样一场诗意的抵达。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我们心中收获的宁静,都已沉淀为这个秋天最珍贵的行装。此去经年,这份山水情韵将如一首未写完的诗,在往后的寻常日子里被轻轻吟诵,为平凡生活染上一抹永不褪色的青绿。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