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耀奇(电白)
清晨的阳光底下,一处处不起眼的积水倒映着天空,殊不知这些平静的水面下正孕育着夏秋季节最令人烦恼的生物——蚊子。它们不仅是“烦恼制造者”,更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对公共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虽时过仲秋,目前仍处于蚊媒传播疾病的高风险季节,科学防蚊灭蚊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每个居民的必修课,只有人人参与,才能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蚊虫小生物,危害大健康。蚊虫叮咬带来的远不止是瘙痒与不适。蚊虫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伊蚊可以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疾病。基孔肯雅热又称屈公病,其临床表现、传播方式、预防控制方法等均与登革热类似。潜伏期为1至12天,通常3至7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关节痛,其他常见症状包括:肌肉痛、头痛、恶心、疲倦和皮疹等。这类疾病多为轻症并持续数天,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但关节痛可严重到影响个人活动并持续数周至数月。
清积水可灭蚊源头,简单却有效。清除孳生源是预防蚊媒疾病最有效的措施。蚊虫的繁殖完全依赖积水,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家庭防蚊需定期清理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对于暂时不用的容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倒置存放。水生植物每周至少换水一次,并冲洗容器内壁。此外,疏通下水道、排水沟,保持水流畅通也不容忽视。公共区域的积水、垃圾堆积处,也需要及时清理,减少蚊虫孳生地。这些看似细微的工作没有做好的话,容易导致孑孓孳生情况,更有增加基孔肯雅热传播风险。
个人防护细节决定成败。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至关重要。在户外活动时,宜穿浅色长袖衫裤,并在皮肤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驱蚊剂,防止被蚊叮咬。使用驱蚊剂时,应选择含有效成分如避蚊胺等产品。驱蚊剂使用前要摇匀,喷涂于暴露皮肤,但要避免接触眼部及伤口。需要注意的是,当防晒霜与驱蚊剂一起使用时,建议先使用防晒霜,间隔5-10分钟使其干燥后,再使用驱蚊剂。这样可避免皮肤产生过敏不适的问题,同时保证两者效果。
居家防护,可采用“防蚊三招”:防止家居孳生蚊子,定期清除环境积水;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家中可使用纱窗、蚊帐或开冷气等措施;防止户外蚊子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做好防护措施。
灭蚊防疫需要社区协同,共建“无蚊”环境。防蚊灭蚊不仅是各家各户的事,更是整个社区的共同责任。卫健部门主动出击,联同志愿服务等团队,深入社区,举办“预防登革热及基孔肯雅热”公益宣传活动,向居民进行面对面灭蚊防疫教育。这种资源下沉、贴近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公众的防蚊意识。“防蚊灭蚊七招工作法”是一套系统性的社区防蚊措施,包括点蚊香、挂蚊帐、装纱窗、清积水、倒垃圾、涂驱蚊水及专业消杀七项行动。这些方法需家庭、个人和专业队伍协同实施,从家庭环境入手,系统阻断蚊虫孳生和入侵。
倡导推行“1130行动”,将防蚊灭蚊融入日常生活节奏,倡导市民养成习惯性防护行为。所谓“1130”,即“上班或下班花费1分钟清理办公区和公共区域积水”、“每周1次卫生大扫除”和“家庭每日3分钟排查孳生地”。这一行动强调持续性、日常化,通过小而频繁的行动杜绝蚊虫幼虫的孳生温床。
在做好防蚊措施的同时,需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状况。居民如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有关的居住地点或旅游史。医生应对怀疑基孔肯雅热病人及时作出检测和通报。一旦被蚊虫叮咬后出现疑似症状,尽早寻求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人人行动起来,科学灭蚊防疫。每个家庭、每个社区若都能每日花上3分钟检查清理积水,持之以恒,科学灭蚊,蚊虫必将无处藏身。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