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百姓舞台百姓乐:“好心舞台”奏响“最美和声”

特约评论员 姜桂义

当聚光灯照亮新湖公园的露天舞台,当白发苍苍的粤曲老人在掌声中颤巍巍谢幕,茂名“好心舞台百姓演”的第十七场活动,早已超越文艺演出的范畴,成为以人民为主角的时代宣言。

据茂名日报报道,10月10日晚,茂名新湖公园。第十五组曲艺爱好者在这里完成“曲艺大比拼”总决赛的终极对决,台下观众掌声如潮。没有明星撑场、没有豪华布景,但这场持续四个多月的百姓盛宴,却因“零门槛”参与机制与“百姓演、百姓看”的核心理念,让文化惠民从口号变为可触可感的温暖现实。

百姓餐桌上的文化盛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蜕变。这场盛宴的独特之处,在于“食材”取自民间、“烹饪”由民做主。无论是柏桥高速服务区里货车司机驻足欣赏的七夕主题演出,还是油城墟广场上农妇用化州方言演唱的《那一片化橘红》,所有节目都是扎根乡土。活动策划者坦言:“我们不再搞‘填鸭式送戏’,而是让群众自己决定想看什么、想演什么”。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文化生产关系的重构。据2025年数据,茂名已涌现287支民间表演队,群众演员近万人。而“好心舞台”采用“竞赛+表演”四季交替模式,使文化供给从“节日特供”变为“家常便饭”。正如参与广场舞大赛的退休教师李阿姨所说:“过去文化节目是过年吃饺子,现在成了一日三餐”。

没有围墙的梦想剧场:从观众席到舞台的破壁之旅。这个舞台最动人的设计,是彻底拆除了专业与业余的壁垒。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学生在这里完成人生首演,种荔枝的果农凭原创曲艺斩获金奖,甚至环卫工人也能在“灯笼舞大赛”中绽放光彩。这种平等背后,是对人民文化权利的实质性尊重。活动不设年龄、职业、水平限制,唯一标准是“心怀热爱”。其效应远超演出本身。获得曲艺大赛银奖的焊工张华峰,如今在车间开设“戏曲兴趣班”;金奖得主梁栩豪组建社区少儿粤剧社,让传统文化在童声中延续。这种“参赛-成长-反哺”的良性循环,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文化种子在民间自我繁衍。

情感同频共振的双向奔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生。活动实现了演员与观众身份的流动互嵌。台下鼓掌的市民可能成为下期参赛者,台上谢幕的选手转身便坐在观众席为邻居喝彩。这种互动在“城市文明有奖问答”环节达到高潮,观众在抢答中理解政策,演员在互动里感知诉求,文化空间悄然转化为民主议事厅。更深层的共生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年轻舞者将街舞元素融入《咏春》,退休教师用古筝演绎流行乐,这种“老树发新枝”的创造活力,正是群众智慧的生动写照。最好的文化惠民,是让人民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而非被动接收者。

茂名的实践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从来不是施舍而是激活。当“非遗半小时”活动中百名汉服爱好者手提灯笼巡游,当“曲艺大比拼”现场九旬老人登台传授粤韵技巧,这些瞬间共同诠释了“人民主体性”的真谛:文化的力量,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一位市民感慨:“过去觉得高雅艺术遥不可及,现在发现舞台就在家门口。”这或许正是“好心舞台”最宝贵的启示:当文化真正属于每个人,文明才会扎根生长。而茂名的夜晚,正因为无数普通人的笑脸,才会星光璀璨。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