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瑞雄
初秋的清晨,素有“橘红之乡”化州特有的温润气息还弥漫在空气中,那是一种混合着草木清香与淡淡水汽的味道,带着丝丝甜意。
晨曦的第一缕光轻轻爬上田埂,此时的粤西地区,虽已入秋,却依旧保留着夏末的温热余韵。黄豆叶上,昨夜遗落的露珠宛如镶嵌着的细碎钻石。微风轻拂,那晶莹的水珠如同灵动的精灵,扑簌簌滚落进泥土里,像是给乡村的田野送上夏末最后的清凉问候。
此时,村中道路两旁的豆茎已染上淡淡的金黄,叶片没了盛夏时的挺拔与张扬,软软地垂着,像极了疲惫的舞者,带着一丝慵懒,像一幅褪色的油画,透着岁月的痕迹,像一首舒缓的老歌,诉说着时光的故事,像一本泛黄的旧书,藏着过往的记忆。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都在种地。天色还未亮,他就来到了田间。只见他高高举起锄头,“哐当”一声,锄头稳稳地插进土垄。紧接着,他双脚用力一蹬,坚实的泥土便被翻了起来。藏在土壤深处的黄豆荚一下子暴露在空气中,带着泥土芬芳的褐色泥土从豆荚上簌簌落下,就好像褪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露出了饱满的果实。这些果实宛如一群刚挣脱襁褓的孩子,带着对世界的好奇。
小时候,我常听村里的老大爷说,黄豆是土地最忠实的伙伴。并且,由于生长环境不同,黄豆的口感也各具特色。沙地里的黄豆,嚼起来嘎嘣作响,带着一股清新的甜味;黑土地里种出的黄豆,口感绵密而醇厚;在我们河滩边生长的黄豆,饱含着河水的润泽,吃起来透着一股清甜的气息。父亲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对土地付出多少心血,它就会给你多少回报。”的确,那些精心照料、肥料充足的田地里,一串串黄豆荚饱满紧实,豆粒与豆荚之间的连接恰到好处,这是它们成熟的标志,也是大自然给予农民们最为厚重的馈赠。
父亲脚步轻快地挑着箩筐从地里归来,箩筐里装满了刚从地里采摘回来的黄豆,还带着泥土的温度与清新气息。
用手指轻轻一捏豆荚,它便裂开一道缝隙,露出嫩绿的豆子。豆子外裹着一层薄如蝉翼的豆皮,放入口中咀嚼,先是一丝清新豆香散开,接着是那股淡淡的、却又十分醇厚的香甜。这香甜是土地历经数月孕育,由阳光、雨水和微风共同酿造的精华。它不像平时吃的糖果那样浓烈直接,更似岁月沉淀的老酒,在味蕾间慢慢散开,令人难以忘怀。
母亲在院子里铺开干净的篷布,将黄豆一股脑倒在篷布上面。黄豆带着从土里带来的湿润欢快跳跃着。随着时间推移,豆荚上的泥土逐渐变干、脱落,咔嚓一声,豆荚裂开,露出饱满的豆子。
等到黄豆晒得半干,母亲就会把它们搬到屋里进行筛选。她在屋里架起筛子,将黄豆倒进去,黄豆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大地正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父亲是个勤俭持家的人,生活里从不浪费一丝一毫。此时,夕阳余晖轻柔地洒落在父亲身上,他静静地坐在田埂上,伸出粗糙的双手,一下一下地搓去手上的泥土。指缝间残留的黄豆碎屑,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点点金色光芒,好似细碎的星光。我走上前去,用袋子接过父亲递来的最后几捧黄豆。那黄豆沉甸甸的,仿佛我手中捧着的,是整个秋天的希望。
丰收后的黄豆,更是成了我家餐桌上一道美味的佳肴。母亲会为一家人做一道正宗的黄豆猪蹄汤。做法很简单:首先将黄豆提前浸泡至软,猪蹄洗净切块后焯水。锅中热油,放入姜片、猪蹄翻炒至表面微黄,加入料酒去腥。随后,将猪蹄和黄豆一起放入砂锅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 - 2小时,直至猪蹄软烂、黄豆酥烂,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这道汤的汤汁浓郁,其中富含胶原蛋白和蛋白质,具有美容养颜、补充营养的功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汤,一边吃着嫩滑多汁的猪脚,暖意从嘴里蔓延开来,更暖到了心里。
初秋的脚步总是那么轻盈,黄豆也在不经意间悄然登场,成为农民收成里满溢的喜悦。它虽然没有稻谷成熟时那壮观的景象,也没有玉米丰收时那热闹的氛围,更没有花生藏于地下时那满满的惊喜,只是静静地藏在泥土里,等待人们去发现。
夜晚,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轻柔地洒在村里的院子里。父母坐在院子里,正不紧不慢地剥着黄豆。那月光也落在他们手中的黄豆上,仿佛给这些豆子都披上了一层银色的纱衣。
这一颗颗小小的黄豆可不简单,它们承载着土地的深情厚谊,更盛满了我们一家人的温暖与幸福。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