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境后,干部清理路边障碍。
基层干部入户转移群众。
茂名网讯 风雨欲来党旗红,众志成城抗台风。面对强台风“麦德姆”的严峻考验,电白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险而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感,冲锋在隐患排查、人员转移、物资保障的最前沿,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构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风防汛“红色防线”。
先锋引领:三级联动织密全域防御网
“全区党员干部立即进入战时状态,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落实防御措施!”在电白区委统一部署下,区、镇、村三级党组织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构建起“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党员包户”的责任体系。电白区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下沉挂钩镇街靠前指挥,与基层党员干部一同坚守防汛抗台一线。
在霞洞镇应急指挥中心,党员干部24小时轮班值守,实时研判台风动态,密集调度防御工作。“我们把会议室变成‘作战室’,确保每个指令都精准传达到末梢。”该镇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分片包干,深入各村检查堤坝加固、物资储备情况,用脚步丈量安全底线。七迳镇则创新建立“镇—村—网格”三级联动体系,240个党员先锋岗如“红色灯塔”矗立在危旧房屋、地质灾害点等重点区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御闭环。
精准排查:党员先锋队“敲门”护平安
“阿婆,台风要来了,我们送您去安置点暂住几天,那里安全又暖和!”沙琅镇谭儒村党员网格员李大姐冒着风雨,再次来到独居老人家中耐心劝导。在电白区,这样的“敲门行动”正在全域展开——党员干部、志愿者化身“宣传员”“劝导员”,对危旧房、低洼地带、海上渔船等风险点开展“拉网式”排查。
沙院镇组建24支党员应急抢险队,设立240个党员先锋岗,对辖区内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坡心镇党员干部手持小喇叭走街串巷,用方言土语讲解避险知识,推送预警信息200余条,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陈村街道党员先锋队在陈渔码头拉起警戒线,协助180艘渔船100%回港、286名渔民全部上岸,用“铁脚板”筑牢安全防线。
紧急抢险:党员干部秒级响应护民安
险情就是命令,党旗在一线飘扬。10月5日清晨9时,高地街道墨胶社区北侧海堤因台风“麦德姆”与天文大潮叠加影响,出现塌方和决堤风险。街道党工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党员干部、挂片干部、社区干部赶赴现场,成立由党员带头的抢险突击队,迅速调度防汛沙袋等物资投送至后湾村、同寮村等重点区域。“大家加把劲,台风登陆前必须守住海堤!”街道党员干部带头扛起沙袋,群众纷纷响应,经过数小时连续奋战,在海岸边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汛屏障。
同日中午,风雨渐急之际,沙院镇海尾路段一名群众因路滑意外摔跤受伤。正在附近巡查的挂片干部与海尾社区党员干部发现后,立即携带急救包赶赴现场,冒雨为受伤群众清理伤口、包扎固定,并迅速联系车辆将其安全送至医院救治。“幸好有你们及时帮忙,不然我一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受伤群众握着干部的手感激地说。从发现险情到完成救助,全程仅用20分钟,党员干部用“秒级响应”诠释了“风雨同舟、守护家园”的庄严承诺。
暖心转移:“一对一”帮扶筑牢生命防线
“感谢你们背我出来,还给我送来了棉被和热饭!”树仔镇困难老人陈连珍在党员干部的搀扶下,安全抵达临时安置点。针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电白区推行“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实行“一人一策”精准转移。
霞洞镇对不便群众采取“背、扶、抬”等方式全程护送,安置点内“红马甲”志愿者与“蓝马甲”社工提供贴心服务;坡心镇仅用6小时就完成287名群众转移,其中特殊群体31人,实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全区开放的389个避灾安置点均配备党员服务岗,确保群众“转得出、安得下、稳得住”。
物资保障:24小时值守待命“随时能战”
“沙袋、抽水泵、救生衣等已全部检修完毕,随时待命!”区应急管理局党员突击队队长在物资储备仓库逐项清点。为应对台风可能引发的内涝、地质灾害,电白区提前备足各类应急物资,各镇(街道)组建党员抢险队伍,24小时驻守重点部位。
黄沙水库党员技术骨干连续48小时监测水位,科学实施错峰调度,确保大坝安全;沿海各镇党员巡逻队对海堤、涵闸开展“地毯式”巡查,及时清理河道杂物保障行洪畅通。截至10月5日12时电白区“五停”指令生效前,全区党员干部累计排查整改隐患点2300余处,转移群众1.5万人,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
风雨同舟,党心民心紧相连。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防御战中,电白区2万余名党员干部以“党旗红”守护“百姓安”,用坚毅的身影、暖心的服务,在狂风暴雨来临前筑起坚不可摧的“红色堤坝”,生动诠释了“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先锋本色。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严志强 通讯员 电组宣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