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月是故乡圆,饼是我的香。”记忆里,每逢中秋,爷爷总爱用这句话逗我们。
那时的夜,月色像蒙了层柔润的滤镜,清辉如水,洒得人间一片透亮。中秋还未到,我们的心就早早像被春风拂醒的蝴蝶,扑棱棱地满是欢喜与期盼。看着爷爷拎回的油纸包,油迹顺着纸边悄悄渗出,浓郁的饼香直往鼻子里钻,馋得我们口水都要淌成小河。在那个物资不算丰裕的年代,月饼是十足的稀罕物,不到中秋当天,爷爷绝不肯提前拿出来。我们姐弟几个曾偷偷翻遍家里的角角落落,却连月饼的影子都找不着。直到多年后长大,才知晓爷爷的“小秘密”——他一直把月饼妥帖地藏在米缸深处,让米香悄悄浸润着那份“甜蜜”。
我永远记得中秋夜里的场景。奶奶早早点上香,斟满清茶,将拜月的祭品一一摆上四方桌,最后把月饼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中央。我们的心像揣了只欢蹦的小鹿,盼着月亮快快爬上半空——只有月亮升起来,爷爷才会拆开那层层油纸。淡淡的甜香混着油纸的气息,在我们眼里,那便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贝。爷爷会把各种月饼切成小块,让我们挑两块爱吃的。那时我最偏爱莲蓉馅,总会毫不犹豫挑两块莲蓉。可刚把月饼攥在手里,爷爷就会在一旁故意拉长了声音说:“月是故乡圆,饼还是我的香!你看这饼,啧啧,多香呀!”逗得我心痒,缠着要和他换。可他每次都把我最不爱吃的叉烧月饼递过来,然后看着我皱眉吃、咧嘴吐,笑得前仰后合……
笑够了,我们便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一边小口咬着月饼,一边听奶奶讲那些古老又神秘的故事。中秋的夜,总因这些瞬间变得格外温馨绵长。
第一次在异乡过中秋,是刚结婚那年。国庆假期,我们和朋友约好去北京旅游。出发前妈妈问要不要带些月饼,我们满不在乎:“月饼哪儿没有卖的?”可当我们逛完故宫、游过颐和园、登上长城,沉醉于中华民族的坚韧与磅礴后,才猛然发现——北京竟难寻广东月饼的影子!一瞬间,对家里月饼的思念汹涌而来,五仁、双黄莲蓉、豆沙、冬蓉陈皮……仿佛每种口味都成了心头的牵挂,样样都觉得好吃。
在广东人眼里,没有月饼的中秋是不完整的。我们不甘心地串街走巷,却始终没找到熟悉的家乡味道。正当满心遗憾时,爸爸在北京的朋友突然来酒店看我们,手里还提着几盒月饼。“这是你爸寄给我的,有双黄莲蓉,还有五仁。想着你们吃不惯咱这儿的月饼,就给你们带些来。这盒自来红是本地的,也尝尝。”他笑着说,“中秋节嘛,图的就是个应景的味道。”那一刻,一股暖意从心底蔓延开来。原来,牵挂与祝福早已形成闭环,南北口味虽不同,但只要裹着真情,味道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或许我们并非真的离不开月饼,而是渴望在中秋这个浪漫的日子里,收获一份情感的滋养与爱的慰藉。
后来儿子长大,去了三十公里外的学校住宿。每到中秋,我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是月饼不够香?水果不够甜?还是月亮不够圆?我独自坐在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明月,思绪纷飞。想起他小时候,黏在我身边撒娇要月饼的可爱模样;想起他第一次离家时,回头望我的那不舍的眼神;想起他在电话里笑着说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过得很开心,我心里既欣慰,又忍不住牵挂。
我拿起手机,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妈,中秋快乐!”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暖意瞬间涌遍全身。
此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忽然浮上心头。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心中有爱,便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亲情的滋味,就像那月光下的月饼,纵使隔着千山万水,也满是浓浓的牵挂与爱意。它温暖了唐诗里的江枫渔火,涤荡着代代相承的岁月烟波——这,或许就是我们中秋赏月的意义吧。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