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毅
川渝城乡有很多的豆花饭小店,以几江古城为例,散见于老街古巷,从东门一路向西,四牌坊、南安街、相府路、清明巷、北固门、大什字、七贤街、通泰门、天香街、四不挨、三倒拐、德胜街、长城路等,豆花饭出现在大众日常快餐场景,承载着江津人的乡土乡味情怀,用豆花饭招待客人,既质朴又热情且合口味。豆花饭在百姓的家宴中用以款待贵客,主人亲手制作,是中国人最高的餐桌礼遇,豆花是上乘的佳肴,既是家常便饭,也是待客之选。
魂牵梦萦的重庆江津豆花,是最便宜,也是最无上的美味。豆花有“凝脂白玉”“温柔故乡”的美誉,低脂高蛋白特性,营养丰富,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预防心血管疾病,含有多种矿物质,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传统的石磨推豆浆,需2人配合,纯手工制作,保证优质豆花的基本要求是:“豆花量多、窖水清亮、嫩滑绵扎、豆香纯正、四棱上线、品相端正、麻辣滚烫、口齿留香。”做出来的豆花须获得大众好评。
做豆花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材料平常,黄豆为主料,价廉物美,复杂在于制作时有一套流程,把握不当,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何把平凡的食物做出不平凡的美食?化腐朽为神奇!需要一定的心智和手上功夫。我摸索的方法为:选、泡、推、滤、烧、点、榨、切、煮、舀等多道程序。做豆花不能怕麻烦,尤其要有耐心,江津人有句俗语,“要想豆花清,灶门前站过坑”,做豆花要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心要稳、手要轻,不急不躁,把握火候,匠心独具,卤水点豆花,一物降一物。
制作豆花的基本做法,从挑选黄豆开始、浸泡黄豆、石磨磨浆、纱布滤浆、三翻三滚烧沸、卤水点浆、筲箕压榨、菜刀切块、再煮沸、舀入大碗等传承技艺。挑选黄豆,把瘪的、变质的黄豆拣出来,保证每粒黄豆优质饱满;泡黄豆,干黄豆需提前浸泡(6-8小时),直至膨胀,倒掉浸泡的浑水,用清水淘洗数次;石磨推浆与热水过滤;使用细网纱布挤压或吊摇,确保豆浆细腻无渣;大锅盛豆浆,用中火烧沸至三翻三滚并持续搅拌,打去浮沫;豆浆沸腾后,关火降温至90℃左右。卤水上场,卤水点豆花的诀窍在于浓度、温度、手法,少量、多次、缓慢加入,顺时针由下而上搅拌至豆浆逐渐变清形成花絮,窖水与蛋白分离,絮状物形成,窖水逐渐清亮,停止加卤水,静置数分钟。用竹筲箕轻压舀出多余的窖水,豆花被压出竹篦条纹状,用大碗反扣沿着锅边轻压松散的花絮,用菜刀竖切横划成四方块,再用竹筲箕压在豆花上轻轻晃动,加入窖水和少量盐,保其松软绵扎,开小火至沸腾,保持其滚烫。
豆花有鲜明的地域性,江津豆花的蘸料以现炸的油辣子为鲜明特点,麻辣红油为主。豆花好不好吃,取决于制作方法,也关系到醮料的配伍。不同的豆花制作方法和蘸料搭配会带来不同的口味体验。
我的醮料突出其特色,必须是当天用菜籽油烧开后与红辣椒面、整粒花椒一起用温油浇炸,配上花生碎、榨菜丁、鱼香菜或芫荽、葱花、味精、生菜油、花椒油等调料,盐巴点精咸淡,以麻辣鲜香为主基调。蘸水是豆花的灵魂,如舌尖上闪过的静电,麻辣鲜香绝妙平衡。
江津豆花饭正宗吃法,舀上一碗豆花,盛一碗松散的沥米罾子饭,配上一盘烧白或回锅肉,呷一口江津烧酒,轻挑雪白如饴、绵扎顺滑,还在呼吸的嫩豆花,用筷子戳开白嫩嫩的豆花块,在醮碟里裹上鲜红的佐料,入口即化,趁热送入口中,麻辣鲜香如火花在舌尖溅开,细嫩豆香悄悄从喉咙溜入胃中,顷刻间,鼻尖冒出了热腾腾的汗珠,颤巍巍地直咽口水,一时间胃口大开,大喊过瘾。
豆花是人间美味,文化记忆的乡情载体,那白白嫩嫩,比天上的云朵还要柔软细腻;那顺滑的感觉,像坐滑梯一样有趣;那辣麻鲜香的口感,口齿留香,幸福的感觉美妙至极!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