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制作陶瓷产品。
▲又一批“作品”大功告成,高州市代表性传承人冯太有喜笑颜开。
茂名网讯 盛夏的一天,火伞高张,暑气蒸腾,我慕名来到“粤西陶都”高州市镇江镇采访。该镇有关领导带我来到产区官冲村委会低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村的牌坊,但见“非遗陶德恒久远,巧匠精工永流长”的对联和横批“粤西高州陶都”赫然入目,这令我感叹不已:经过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泥腿子”也有了企业文化观念、宣传意识,真是难能可贵!
在龙窑旁,我们见到了高州市代表性传承人冯太有,这位年已古稀的“大师”用那饱经风霜、布满厚茧的手与我们握手。寒暄过后,他带领我们参观了陶瓷产品晒场,但见既有成品,也有半成品,水缸、水盆、火盆、饭盆、菜盆、酒缸和水烟筒等几十种产品,琳琅满目,摆放得横成排竖成行,井然有序,仿佛一幅美仑美奂的国画,令我们目不瑕给,犹如走进了“陶瓷王国”。一位知名作家感叹不已:“器型优雅细腻,线条流畅婉转。”
在老冯办公室,我们一边品茶,一边交谈,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该村制陶业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前年,茂名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镇江陶瓷制作榜上有名。值得欣慰的是,一直以来,我们村的制陶业都得到传承和发展。远的不说,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制作陶瓷产品,正是:“陶舍重重依古章,陶炉郁郁起祥光。”当时,十几条龙窑日夜运作,还解决了本地和外地300多人的就业,呈现了一派兴旺的景象。由于陶瓷质地坚硬,光泽温润如玉,产品销往湖南、江西、福建、海南和广西等省区,真是声名远播,赚得盆满钵满。
后来,由于铝制品、塑料制品的诞生,使陶瓷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大批能工巧匠“洗手不干”了。可是,冯太有不言放弃,顽强地坚持下来。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你为什么这么执着?”这位有高中毕业文凭、镇江镇陶瓷制作第四代传人说:这是祖传的一门手艺,如果没有人传承的话,实在太可惜了。况且,市场销售是可以变化的,没有大销路,也有小销路。因此,我还是咬着牙关,迎难而上,执着坚守。言之有理,朴实无华,使我肃然起敬!
有道是:人贵有志。果然如是!冯太有执着追求,无惧挫折,顽强坚持,在陶瓷制作的艺海中行走,从那份属于自己立志终生追求的职业中脱颖而出,在艺无止境的航道上破浪前进。老冯将产品分为基础器皿款和精美雕刻款。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名声大震。因此,当年冯太有关于陶瓷产品市场的“猜想”变为现实。如今,订单不断增加。除了生产传统的产品外,还接受来样加工、来图加工。因此,情况在变化,客户在增加,业务在发展,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更可喜的是:两个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加入了制作陶瓷的行列。他们不仅传承了他的手艺,还成立了公司,对经营、发展、手艺保护和传承作了详细的规划,给这个非遗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这时,陪同采访的官冲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冯福标说:两个后生还呈现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趋势。他们将传统的用木柴烧制改为用液化石油气,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使成品率、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对此,“老师傅”冯太有十分感慨:后生可畏,未来可期!
镇江镇党委书记李金辉欣喜地告诉我们:入选茂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使镇江陶瓷业迎来了春天。目前,镇党委和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护、传承和发展,包括成立机构,聘请专家对保护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对核心制作技艺进行电子文档保存等等。
对“粤西陶都”的未来,李书记胸有成竹,充满信心。我们也坚信:锦上添花,再铸辉煌,大放异彩,指日可待!
通讯员 毛勇强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