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茂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中长期10年、20年的发展目标,还要考虑远期30年、50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目标。这启示我们,城市规划建设是长期历史进程,必须登高望远,把城市放在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纵深中进行规划,以前瞻规划引领城市未来。今年5月,省委书记黄坤明再次到茂名调研时,赋予茂名“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城市、联动大区域”的新使命,这为茂名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按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为大城市。目前茂名主城区人口接近但尚未达到百万,接近人口意义上的大城市目标,因此“建设大城市”对茂名来说,既是省委赋予的新使命,也是茂名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建设大城市,并不是要中心城区摊大饼似的在地域和人口上粗放扩张,也不是各组团、区域的“散装”,而应该是市域、县域协同融合的“大茂名”、“紧密型城市共同体”、“城乡连续体”。要而言之,就是高起点规划建设有特色有温度有魅力的高品质城市,而这,实际上与市委近年来提出的“锚定‘两轴—两个圈层’深化拓展,在组团融合和节点提升中建设精明紧凑城市”是方向一致的。
茂名建市以来特别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始终遵循一条轨迹、追逐一个梦想——向海而兴,建设美丽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先从河西到河东,再跨过茂名大道,向南拓展,形成了组团式城市格局。在拉大框架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部联结的断点多、缝隙大,导致空间分割、功能弱化等问题。立足城市“圈轴”和组团式空间结构,把握城市发展肌理,市委提出构建“两轴—两个圈层”布局,建设精明紧凑城市。随着路网“链城”、生态“缝城”、功能“兴城”步伐加快,南北组团“双向奔赴”的态势加速,市委又顺势提出建设“茂名新城”,一步步推动“两轴—两个圈层”深化拓展,紧凑型城市的图景越来越明晰,也深化了我们对城市的规律性认识。未来,广湛高铁开通和省运会举办这两大机遇将相继到来,茂名将迎来整座城市(含两区三市)的快速发展。我们要高起点规划建设有特色、有温度、有魅力的高品质城市,按照建设更大规模、更高标准的大城市方向,推动城市有序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打造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茂名。要以高起点规划做大城区规模,深化“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推动组团串联融合、节点整体提升,有序实施城市更新,从容建设茂名新城,通过交通网络、产业带(园区)、生态空间等,将城市组团、县城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中心功能向外围有序疏导和高效连接的格局,增强中心城区集聚效应、辐射带动作用,让城市在增规模、增空间的同时增效益、增价值。目前茂名主城区城市人口还不到百万,集聚效应不够突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必须加快主城区人口扩量、品质提升,以茂名新城建设为抓手,加快骨干路网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学校、医院、商业、文化等设施项目,强化产业落地、人口导入、功能植入,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功能品质,加快城区成长,加快城区常住人口突破百万,进入大城市行列。
茂名要“建设大城市”,必须处理好“新与老”“南与北”“产与城”等关系,从战略高度明确城市发展战略,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确保远近结合、从容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力、持续力。
要加强空间规划,构建“三大内核”延续城脉文脉,明确城市“成长坐标”。从地理格局看,茂名禀赋优越,北有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南有浩瀚大海、百里银滩,南北之间丘陵起伏、壮阔秀丽,形成了全地形特征、独特城脉肌理、天然山水格局。从文化传承看,茂名底蕴深厚,油城文化刚健朴实,好心文化崇德向善,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交相辉映。从城市未来看,南部滨海面朝大海、土地平整、空间广阔,是我们城市的未来所在。综合考虑城市历史人文、功能定位、空间形态,我们要坚持“新老并举”,建设老城区“历史文化核”和茂名新城“现代活力核”;同时,在南部滨海精心谋划“未来发展核”,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新城区激发新活力、未来城区衍生新活力,新老共生、烟火赓续,共同点亮城市未来。这“三大内核”,不是空间上的简单分类,锚定的是深化拓展“两轴—两个圈层”布局,兼顾近期建设和中远期规划,统筹城市各组团融合,最终实现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布局。
要加快老城更新,“打补丁”推进品质重塑,焕发老城区“历史文化核”生机。聚焦关键节点和重点片区,打好“补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如做好传承,修复河西百货大楼等老街区、老建筑,加快建设公馆驿站,让年轻人流向“百年公馆”。又如在城北片区一体实施地质灾害治理、产业升级、生态修复、治理优化,加快建设“阳光100”城市客厅,再创矿地融合、生态振兴示范样板,打造粤西文化休闲娱乐新名片。同时,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不大拆大建,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破坏传统风貌,通过一幢幢老楼、一片片历史街区的焕新,延续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留住乡愁,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要加快新城建设,“五化联动”提速推进茂名新城“现代活力核”成型成势。茂名新城是当下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体制机制要最优化,建立“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机制,加强与电白区、高新区、七迳镇互动协同,密切时空联系、衔接城市设计,促进融合发展。路网建设要便捷化,推进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东环大道、包茂大道扩建、共青河片区“三横三纵”和高铁片区“一横四纵”等23项交通项目建设,谋划茂吴高速,强化道路沿线规划管控,以“硬联通”串联组团、畅通循环。功能服务要人文化,以“三十年后看新城也不落后”理念,适度超前布局公共服务资源,持续导入高品质高能级项目,规划布局学校、医院、商业、文化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奥体中心、茂名南站、国企总部,打造令人向往的高品质新城。城市风貌要特色化,制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推动重要片区城市设计全覆盖,在造型设计、格调搭配、色彩运用上增强建筑艺术美感、滨江生态美感、道口视觉美感,塑造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人在新城生活工作。城市生态要园林化,坚持生态优先,加快茂名北热带植物园规划建设,精心打造“由江到湾、一脉四园”大型公园体系,绘就“一城繁华半城绿”的城市印象。
要注重节点提升,“注活水”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新的城市“生长点”。重点沿茂名大道北向两侧,盘活存量空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城融合,提速高州城区向南融入中心城区。一是提升“金(山)金(塘)石(鼓)”产业带。要整体规划、成片开发,高标准编制“金金石”片区产业规划,以金山街道、金塘镇为重点发展区,以石鼓镇为拓展区,连片整体规划,打造新型工业化产业带。要高标准推进“七通一平”、标准厂房、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让优质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要建立统筹开发机制,在统一规划前提下,加快金山工业园南区土地盘整和征地拆迁,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二是提升“甜美果海”乡村振兴示范带。根子、分界、泗水三镇融合发展有交通之便、产业之利、人缘之近。要建设好生产路、生活路、旅游路,促进村道乡道串联成网,实现村与村、景与景之间快速通达。要建好“三个区”促发展:“学习区”要整体规划柏桥“荔博园”,依托“柏桥讲堂”和3个国字号平台及市委党校,建设思政教育基地、“百千万工程”培训基地;“产业区”要串联柏桥“荔博园”、储良“龙眼坊”、滩底“农家院”,做强名优特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庭院经济、短剧经济,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服务区”要打好“甜蜜”和“浪漫”两张牌,完成柏桥服务区升级改造,加强内外联动,打造“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高起点规划建设有特色有温度有魅力的高品质城市,还要在建设城市“软实力”上发力。要以文化润心、善治共享打造好心之城、文明之城,传承好心精神,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深化移风易俗,涵养刚健朴实、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提升文明素养,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安全文明有序,把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要以为民惠民打造“幸福之城”“人民城市”,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一老一小”服务质量,优化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机制,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绿美茂名生态建设,推动民生保障更有温度。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