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时评

​笔底奇花灿 巾帼誉天涯——陈雄研究专著《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述评

何火权

“三十年光阴荏苒,三十载执着追求,多少感慨留笔底,多少追忆系心头!”这是12年前,我读了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专家陈雄编著出版的《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后,写下的一句很有感慨的话。时间一晃又过了这么多年,再一次通读完这本专著,更加了解陈雄为纪念广东海南首次召开冼夫人研讨会30周年和《冼夫人在海南》出版发行20周年而出版的这本书,意义确实非常大。因为这不仅仅是陈雄个人的一段人生历程回忆,更重要的是从海南省,甚至可以说是从全国的角度,对冼夫人文化研究的一个回顾和展望,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以及冼夫人文化产生、发展、变化的缩影。陈雄用生花妙笔写出的华章,让冼夫人文化的奇葩,在海南开得更加美丽,让巾帼英雄冼夫人更加誉满天涯,有力推动冼夫人文化研究向前发展。

一、执着追求,情怀深厚,从《冼夫人在海南》到《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见证一段难忘的历程

事不经过不知难!

现在我们学习、研究、宣传冼夫人既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盛事,又是一件比较容易做而又没有任何阻力的事。然而,陈雄当年参与冼夫人研究,甚至来茂名参加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组织召开的冼夫人学术研讨会,还要冲破层层关卡,克服重重困难。最近,陈雄跟我谈起这段往事时,他感慨地说“幸得冼夫人保佑”,那些情景现在追述起来,让人有如隔世之感。

陈雄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读海南师专(现海南师范大学)时,就开始研究冼夫人,和黎国器老师合作,写出了琼剧剧本《冼夫人》,研究论文《在海南岛上的冼夫人古迹》等。1983年12月初,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冼夫人学术研讨会在茂名、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召开,这是改革开放后由广东省民族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冼夫人研究专家、学者和研究爱好者50多人。陈雄当年在海南琼山县委政策研究室任干事,接到了参加会议的正式通知,然而当要请假来参加会议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非但县长不敢批假(县委书记在外学习),就是找到了海南行政区的王副主任,也不敢批准。皆因琼山县在此前下发过通知,禁止所有公职人员参加当地称为“梁沙婆期”(实为纪念冼夫人)的“军坡节”,并把“婆期”统统斥之为“封建迷信”,也不允许参加与之有关的活动。最后,陈雄为了能够前来参加这次难得的学术会议,辗转找到时任海南行政区主任雷宇,经行政区“一把手”批准,陈雄才能成行。他和黎国器撰写的琼剧剧本和论文在会上交流。后来《在海南岛上的冼夫人古迹》刊登在《岭南文史》1984年第1期,也是海南入选的唯一一篇论文。陈雄参加这次全国性冼夫人学术研讨会,被一些人打“小报告”,竟然惊动了琼山县委苏书记。苏书记约陈雄单独谈话,原本是想对陈雄参加研讨会进行批评,最后经陈雄有理有据的交谈,终于把苏书记说服,改变了县委书记对冼夫人的看法。正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语,这件事后不久,陈雄被任命为县文化局副局长。

在上世纪80年代,海南社会对冼夫人的认识,还处于“思想交锋期”,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对冼夫人有了更多的认识,“军坡节”也渐渐得到各级的理解和认可。陈雄在此期间,注意广泛收集冼夫人与海南的有关史料、传说故事,以及海南各地冼庙的有关情况,并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文章和编写书稿。他在心中立下三大目标:一是让家乡父老无忧无虑地朝拜与纪念冼夫人,二是在原址上恢复建起童孩印象中庄严华丽的冼夫人庙,三是出一本书告诉所有朝拜“梁沙婆”的人,他们所拜的“婆祖”确实伟大,值得世世代代永远纪念。正是在此目标的驱动下,陈雄积极向县领导提出建议,以“引导、改造、开发”的六字方针,对当地群众举办的“军坡节”因势利导,让传统节日有了新的内容。同时由县政协提出议案,并经县四套班子研究决定,在琼山县新坡镇原来的“梁沙婆”庙旧址兴建冼夫人纪念馆。虽然大多数干部群众对冼夫人的认识已经提高,但当时仍然存在不少杂音,在1990年琼山县正准备大搞新坡冼夫人纪念馆落成庆祝活动的时候,却有一小部分人联名向海南省甚至中央有关部门写信投诉,以至在当年“军坡节”前夕,被紧急“刹车”。后来海南省派来了调查组专门就此事进行调查,幸好调查组对琼山县组织纪念冼夫人的相关活动,不但不批评,还给予充分肯定。在此背景下,陈雄意识到,不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冼夫人的认识问题,误解和投诉的事件仍然会继续发生,因而加快了编写《冼夫人在海南》的节奏,至1992年初,《冼夫人在海南》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年,陈雄在广州携带着300本还飘着油墨清香的《冼夫人在海南》一书回到海南时,距离新坡“军坡节”仅有3天,正是该书的出版,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知道认识冼夫人的越来越多,投诉的事件越来越少,甚至消失了。《海南日报》《海南声屏报》对该书的出版分别进行了报道和转载,这让老百姓感受到媒体对冼夫人的正面报道,再也不担心政府会因“拜婆祖”来找麻烦了。正是这本书的出版发行,改变了当地群众的认识,使冼夫人走下神坛,由神灵变为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也使民间信仰冼夫人的内涵得到拓展与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陈雄对冼夫人研究的执着和热爱,其情怀之深厚,非同一般,其意义之非凡,也难以形容。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段不平凡的历程,2012年海口市举办冼夫人文化节的时候,同时举办了《冼夫人在海南》出版20周年座谈会,收到各地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20余篇;也因为陈雄参加1983年全国冼夫人学术研讨会历经波折,并由此而开启他的冼夫人研究之旅。正因为这两件非常有意义的盛事,陈雄在2013年编著了《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当年11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以纪念广东海南首次召开冼夫人研讨会30周年,纪念《冼夫人在海南》出版发行20周年。

在全国首次冼夫人学术研讨会30年后,以专著的形式出书纪念这一盛事,全国唯有陈雄一人,这显得难能可贵,非常值得海南冼夫人研究界自豪和骄傲。同时,也突出了陈雄在全国冼夫人研究学者中的地位,除了他是当年最年轻的参会者这一因素外,更让人敬佩和赞叹的是,陈雄坚持冼夫人研究数十年而不辍,这种执着追求,是对冼夫人真诚热爱和崇拜使然,令人钦佩!

二、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既有纪念意义,又充满创新动力和前瞻性

《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一书,内容丰富,涵括冼夫人研究的方方面面,既有研究论文,又有活动讲话,也有创新性的意见建议。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选辑陈雄从1983年至2013年发表的有关冼夫人的主要文章,主要是介绍冼夫人一千多年来在海南的影响。第二部分选辑在陈雄编著的《冼夫人在海南》出版20周年之际,有关专家学者和亲历者撰写的20多篇文章,评价该书的意义及影响等。我们把《冼夫人在海南》和《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作为姐妹篇来看,两部分内容互相衬托,可以连为一体,更好地了解相关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好地了解陈雄编著出版《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部分集中体现陈雄在冼夫人文化领域探索追求30年来的历程,主要有研究论文和参加相关研讨会、庆祝活动的讲话,是本书的重点内容。《冼夫人在海南的历史功勋》一文,从“建置崖州”、“平定叛乱安抚百姓”、“为老百姓办好事”等方面论述冼夫人对开发海南的功绩。如根据明正德年间编写的《琼台志》记载,“梁大同初,请命于朝,置崖州”,冼夫人向梁武帝陈述了在海南建立州郡的作用和意义,得到梁武帝批准,“在海南岛建立了崖州,下辖10个县,从而结束了几百年来那种时立时废、时分时合的建置局面,使海南岛重新隶属中央政权直接统辖。”在其他一些篇章中,对冼夫人如何治理海南作了详细分析,肯定冼夫人及其后代对海南开发的贡献;针对冼夫人是否来过海南的问题,从正史记载、地方志书记载、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民间纪念、专家学者的考证等方面作充分论证,得出冼夫人确实多次到过海南的结论。在《分析海南冼夫人文化的四个分期》的文章中,陈雄把1949年来海南社会对冼夫人的认识分为不同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全盘否定期”;第二阶段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起至1990年止的“思想交锋期”;第三阶段是“民间繁荣期”,从1990年省、县联合调查报告出来后到2002年尝试搞第一届“冼夫人文化节”,其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1992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及时出版了《冼夫人在海南》一书,二是1999年12月23日《海南日报》刊登了原海南省委书记、省长阮崇武的文章《民族英雄冼夫人》,在岛内外引起较大的反响;第四阶段则是从2003年起的“全面肯定期”。这对海南冼夫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在民间的影响,都作了清楚的论述和交代。

陈雄对海南开发利用冼夫人研究成果非常重视,后来虽然在不同单位担任不同职务,即便是在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史志办主任职位上退休之后,他对冼夫人文化研究的热爱之情一直不减,常常为进一步推进冼夫人文化事业鼓与呼,在参加研讨会或庆祝活动的讲话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如对海南开发冼夫人文化资源的收获,认为既有文化上的收获,恢复冼夫人的历史地位,为改造传统活动探索出了一条路子;又有经济上的收获,从亏损活动变盈利活动,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海南冼夫人文化节”,提出在建设硬件的同时,作为软件的冼夫人文化建设也要跟上;经常组织研究和交流推广各地“军坡节”好的做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等。这些都是作为冼夫人文化研究的资深专家的殷切期待和经验之谈。

《冼夫人文化探索30年》第二部分是纪念《冼夫人在海南》出版20周年文选,选辑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冼夫人研究同仁以及陈雄的同事、朋友撰写的文章,专家学者们对该书充分肯定,认为这本书无论是对海南的冼夫人研究,还是在全国的角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年引领陈雄研究冼夫人的黎国器教授在《挖掘、整理、弘扬冼夫人文化》一文中,充分肯定该书的学术成果,称这本书“填补了冼夫人文化研究在海南历史上的空白”。更多的冼夫人研究者认为是该书带自己走上冼夫人文化研究之路,是一本了解海南冼夫人文化的启蒙书。陈雄当年的同事、朋友回忆了该书写作时的一些经过和逸事,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再一次深入了解《冼夫人在海南》的成书过程,更加佩服陈雄的勇气、睿智及超前的眼光。

三、着眼现实,引领方向,推动冼夫人文化研究硕果累累,获得各界赞誉

一是结合实际,引领方向。陈雄对冼夫人文化的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紧紧地结合海南的实际,紧密地把理论研究和群众对冼夫人的崇拜、信仰结合起来。无论是他撰写的研究论文,或者在各种不同场合作的报告和讲话,都能够把冼夫人与海南的文物、史迹,与当地群众的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40多年后的今天,再回顾当年那一段历程,也会让人产生无限感慨。海南省民间对冼夫人纪念和崇拜的变化,当地政府部门对冼夫人纪念活动采取的“引导、改造、开发”的政策,这里面都有陈雄的贡献。尤其是他的专著《冼夫人在海南》的出版,引发了海南冼夫人研究的热潮,冼夫人信仰得到当地党政部门、相关专家学者的肯定,也让海南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冼夫人,更好地把民间自发的对冼夫人的崇拜风俗“军坡节”、“梁沙婆期”,改造为更加高雅大气上档次的“冼夫人文化节”。由此,促使海南冼夫人文化从“思想交锋期”向“民间繁荣期”再向“全面肯定期”转变。陈雄用他的研究成果,用他与群众愿望贴得最近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二是不懈追求,坚毅前行。回过头来看,陈雄这几十年来对冼夫人研究的执着追求,坚毅前行,他所遇到的困难和曲折,也非一般研究者可比。一个人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动冼夫人信仰风俗走上正轨而不懈追求,这真不简单!最突出的表现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把个人的研究成果与群众崇拜冼夫人相结合,凭个人的一己之力,通过出版研究专著而改变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看法,这样的胆识,这样的执着和坚韧,真是非同寻常,这在海南冼夫人研究史上,已经留下了意义非凡的厚重一笔。更难得的是,陈雄并没有因自己取得这么大的成果便“淡出江湖”,而是继续为冼夫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比如他提出,要摸清家底,弄清海南究竟有多少个冼庙,要对冼庙及其活动进行文化包装,以及抓好研究队伍建设,搞好研讨活动等,得到海南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一批热心人士的积极支持组织下,海南的冼夫人文化研究及相关的纪念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冼夫人文化节已成为海南当地一项非常出色且年年都举办的重大民俗活动,影响也不断扩大。

三是贡献突出,成果丰硕。陈雄以他研究冼夫人的丰硕成果,以他在海南冼夫人研究界的突出贡献,不仅让他在海南、在广东,就是在全国,已成为知名的冼夫人研究资深专家。他的两部著作,前后呼应,众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冼夫人在海南》一书“是海南冼夫人研究的开山著作”、“确为本土历史文化研究的鼎力之作”、“是一本好书,一本有价值的书”;该书获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颁发的“新世纪中国新文学的新崛起首届研讨会”历史文学专集一等奖。正因为陈雄在冼夫人文化研究界知名度高,2017年茂名市在竞选“魅力中国城”时,陈雄作为特邀嘉宾,在央视宣传冼夫人对和平收复海南岛的历史功勋,为茂名获得“魅力中国城”立下新功。2018年,陈雄获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颁发的“首届冼夫人文化奖”,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循着历史的传奇而来,向着广阔的世界而去。冼夫人纪念馆镌刻出他的热爱,冼夫人文化节聆听他深切的期盼。长路漫漫,风雨潇潇,而他翘首远瞻,上下求索,虽蹒跚前行,但深知虽千万人亦往矣。没有驰骋千里,他一步一步带着冼夫人文化,走上让人仰望的峰顶。”我想,用这段话来概括陈雄在冼夫人文化研究中作出非同一般的贡献是恰如其分的,其成果已永远铭刻在冼夫人研究的史册上。

(作者系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广东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冼夫人研究会智库专家)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