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先生安静地走了,永远地走了,留给世人无尽的思念。
拜读《我们仨》,总是被先生及一家三口的风雨岁月、读书治学、从容淡泊感动并忧伤着,久久不能平息。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文末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生的沧桑与无常,我仿佛看到了先生孤寂地走在夕阳的余晖里,影子悠长悠长……
《我们仨》是先生93岁时的作品。文章以细腻朴实的笔调追忆一家三口(钱钟书、杨绛、钱瑗)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忧愁而带有甜蜜,温馨而不乏无奈,在缅怀中继续守候,不停寻觅万里长梦……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是先生对三人的评价,概括了他们的志趣、为人处世、生活态度等,在书中都有相应的表述。作为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矢志为学,不与人争,惜时勤读,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书写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夫妻贵在相濡以沫,相守相助,让对方感到你就是温暖的家。先生在坐月子时,钱钟书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把台灯砸了;把门轴弄坏了。先生安慰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先生说“不要紧”,钱钟书真的就放心了,因为他很相信先生说的“不要紧”。先生回寓所后,真的全都修好了种种“坏事”。先生是贤内助,怪不得钱钟书评价先生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从牛津大学到巴黎大学,从三里河寓所到古驿道,夫妻相互扶持,不离不弃,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
钱钟书曾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婚姻不需要海枯石烂的誓言,只要你我相伴,在平淡的日子里慢慢变老。
认真对待工作,以读书为乐,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这是先生一家人的追求。钱钟书总能在工作之余偷空读书;先生则“以勤补拙”,尽量读其工作范围以内的书。
在一九五六或一九五七年,先生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其重译《唐·吉诃德》的任务,最后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他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他们的乐趣。
钱瑗受父母的影响,也喜欢看书,热爱工作。她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被爷爷认定是“吾家读书种子也”!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认真负责,直到躺在病床上才得以歇一歇。一家人的淳朴和崇高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写《我们仨》的时候,是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今,先生已驾鹤西归,三人团聚在一起,留下世人缅怀“他们仨”了。
周平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