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合欢树下的晒谷场

■蔡志强

“六月六,胶场打谷噼叭叭”——这句在家乡电白的黎话里代代传唱的童谣,至今仍能让人听见六月晒谷场上火热繁忙的声响。这晒谷场,我们当地叫做“胶场”。

在我孩提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专属的晒谷场。我们生产队有两块,位于村北小山腰。人们硬是在半山腰刨挖出平整的三四亩地,铺上特制的“三合土”,再用沉重的石磙反复夯实,成就一方油亮铁褐、坚硬如铁的场地。

晒谷场旁边建起的瓦屋,存放着犁耙、竹筐、风车等各式农具,也临时收纳稻谷、花生等收成。它是农耕的“百宝箱”,更是我们孩童的“秘密基地”。放牛间隙,我们一群孩子常挤在屋里嬉闹,女孩们玩跳绳、过家家,男孩们则热衷弹珠、角力,有时混在一起玩捉迷藏,嬉笑声撞着泥

墙滚下山坡,常常忘了日头西

斜。

夏秋时节,晒谷场迎来最辉煌的时刻。金黄的稻浪涌向这里。壮实的黄牛拉着巨大的石磙,“咕噜噜”“吱扭扭”地在铺满稻穗的场地上缓缓碾过,循环往复,丈量着丰收的厚度。谷粒簌簌脱落,稻草被层层清出,晒谷场渐渐铺满一层金黄。大伯抓起一把饱满的谷粒,笑容绽开:“好收成啊!亩产怕有六百斤!”那份甜蜜,是土地最慷慨的回馈。

记忆中最惊心动魄的,是那场与台风赛跑的抢收。收音机急报台风正面来袭,风球高悬。队长一声令下,全村男女老少瞬间在晒谷场集结。青壮年挥镰挑担,健步如飞;年长的在屋旁支起大灶,火光熊熊。我们小孩巴巴守着灶膛,只为抢一口焦香的锅巴——那是紧张夜色里唯一的甜头。夜幕四合,汽灯将晒谷场照得亮如白昼,牛轭声、石磙声、人声鼎沸,翻草、出草、收谷,人影交错忙碌。月光悄然爬上树梢,清辉洒落,将这幅热火朝天的剪影定格成一幕生动的乡村皮影戏。

最温情的记忆,是跟随母亲晒谷。她赤着脚,用工具将稻谷推平,再踩出深浅相间、整齐如信纸行格般的沟脊,不时挥舞竹竿赶走偷嘴的麻雀。

晒谷场旁,曾有一棵高大的合欢树。淡黄绒花如扇,小鸟在枝头啾鸣。我常坐在树荫里听母亲讲故事。若逢卖冰棍的小贩路过,母亲见我眼馋,总会买一根。那丝丝凉意沁入心脾,连同树影里的时光,成了童年最珍贵的收藏。

如今,机械的轰鸣早已淹没了石磙的咕噜声,晒谷场沉寂,荒草漫漶。合欢树连根须的位置也无处寻觅。身强力壮的伯伯走了,当年眼馋冰棍的孩子,鬓角也染了风霜。风过山坡,绿意汹涌,谁还记得三合土上滚动的金黄?谁记得汽灯下的呐喊、赤脚踩出的诗行?幸好,那阳光里的嬉闹、月光下奔忙的剪影,还有合欢树荫里冰棍融化的甜丝丝凉意,未曾被荒草掩埋。它们沉入记忆的河床,成了生命底片上,永远洗不掉的暖光。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