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人员在一处居民房外的积水处找到孑孓(蚊子幼虫)的踪迹。
露天丢弃的瓶瓶罐罐容易积水从而孳生蚊子幼虫。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摄
疾控人员展示如何正确清理积水。
茂名网讯 目前正值暑假人员流动性大,以及雨季高发期。为保障健康安全,我们要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以下简称“两热”)?近日,记者邀请了茂名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对“两热”的热门问题进行解答。该中心工作人员强调,预防“两热”的核心是: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装纱窗、支蚊帐、长衣裤、驱蚊剂),并强调清积水不是简单把水倒掉就行了,现场示范了清积水步骤和注意事项。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有什么不同?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基孔肯雅热患者的症状主要有三大特点: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多数基孔肯雅热患者症状较轻,病程1至2周后可自行恢复,但少数人群可能出现并发症。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有什么不同?“两热”的传播途径完全一样,都是伊蚊传播;防控措施一样,都是对发病人员进行防蚊隔离,灭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个人防护。不一样的是,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传播快两到三倍;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关节痛症状,但登革热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皮疹可表现为出血疹,瘀斑,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久,皮疹为充血疹。
预防措施“清积水”要讲究技巧
茂名市疾控中心(卫监所)流行病科副主任医师林建玲指出,“两热”以“人—蚊—人”方式传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其传播媒介为伊蚊,没有蚊子叮咬就不会得“两热”。预防“两热”的核心是: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装纱窗、支蚊帐、长衣裤、驱蚊剂)。其中,清积水要重点排查房屋前后、花园、阳台、天台、水池、树洞竹筒、绿化带等地,及时清理废弃容器、花盆托盘、水养植物的容器、轮胎、杂物、塑料垃圾、帆布等积水。
她强调:“清积水不是简单倒掉就可以,是要讲究技巧的。”因为,伊蚊依靠在各类积水容器中产卵繁殖,产生幼虫——孑孓,孑孓又会在水里迅速成长为蚊子。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两热”的传播。
7月28日,记者跟随林建玲和茂名市疾控中心(卫监所)应急队员黄铭杰现场学习多种不同场所如何清积水,以及注意事项。在多处居民楼前后的菜地,可见淋菜储水桶、泡沫箱、花盆托盘等都有积水,林建玲、黄铭杰先是用手电筒照亮水体,仔细观察是否已孳生蚊虫,一旦发现有孑孓或蚊虫立即把水倒在干燥地面或者泥土上,并把各容器倒扣在地上。
两人解释:“清积水时不能直接倒进下水道,因为下水道本身含有积水,有积水就会孳生蚊虫,为此要倒在干燥地面或者泥土破坏蚊虫产卵繁殖环境,倒扣容器是为了避免二次积水。对于体积较大的储水桶可加盖密封,取水后及时盖好。”此外,市民要多留心地膜覆盖处、废弃倒放旧雨伞、停车锥形桶等容易被忽略的积水处,以及单位企业办公场所、小区内花圃处的水桶,若遇积水也要及时清理或者更换。
对于水培植物,建议3至5天更换一次水,尤其是已有蚊虫水体必须倒在干燥地面,同时不忘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后再更换水,避免蚊虫着附在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
温馨提示:
被伊蚊叮咬后要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由于“两热”以“人—蚊—人”方式传播,若被伊蚊叮咬后易传播给家人及邻居。为保障大家健康安全,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的,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应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这些信息对于医生及时、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一旦确诊应配合医院和社区要求做好防蚊隔离。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君平 通讯员 邝庭欣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