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盛
7月28日下午,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落实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部署,总结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会议正式吹响了我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迈向更高文明境界的号角。
从“创文”到“守文”、从“夺牌”到“提质”,我市走过的是一条以民为本、久久为功的文明之路。八年来,我们没有停留在“面子”工程的表面文章,而是深入“里子”做文章,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断头路被打通,农贸市场告别“脏乱差”,排水系统提档升级……一项项民生实事,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让市民真切感受到“推窗见绿、出门有园、办事有门、诉求有应”的幸福图景。文明,不再抽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成为可感、可触、可享的现实福祉。
尤为可贵的是,我市没有将文明创建简单等同于环境整治,而是深挖文化根脉,以“好心文化”铸魂育人。“柏桥讲堂”“理响荔乡”,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迅速普及;《谯国夫人》、“好心书吧”,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红包撕角返还”“植树过年例”,移风易俗的新风吹散了陈规陋习。还有,无数凡人善举如星火燎原:深夜冒雨转移群众的基层干部刘名芳,勇救落水者的“外卖小哥”吕炜权,带领小区旧貌换新颜的退休老党员吴学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好心茂名”的精神内核,让崇德向善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而文明的持久生命力,更在于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我市注册志愿者突破135万名,相当于平均每五位市民中就有一位志愿者,这背后是“红马甲”活跃在交通路口、社区课堂、邻里之间,是“五老+自治”“好心管家”等机制激发的社区内生动力。文明成为市民的“大合唱”,这种主人翁意识的觉醒,正是城市文明最坚实、最深厚的根基。
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晓建的肯定与期许,市委书记庄悦群的深情回顾与鼓舞人心的动员,市长王雄飞对“茂名非遗半小时”“好心舞台百姓演”等惠民举措的部署,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面对茂名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关键期,我们需要将创建中凝聚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未来,如何让“好心文化”更深入年轻一代?如何让志愿服务拥有更吸引人的“长效机制”?如何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精神文明的均衡覆盖?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新课题。但可以确信的是,只要坚持“为民惠民”的初心不变,坚持“以文化人”的方向不偏,坚持“共建共享”的路径不移,茂名这朵文明之花,必将根深叶茂、常开不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持续绽放属于“好心之城”的独特芳华。
编辑:刘敬源
初审:温 国
终审:黄昌明